我们人,最初的开始,都是本自具足的。
然而,为何现在一个个地都本自不具足了,皆因都把最本源的那个自己给忘了。
如何找到本源的自己,以下两点分享,助你找到答案,也助你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第九章。
一、打开视角,遇见更大的世界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我们都知道,高山上的水一满就会往低处流;高峰的最高点,再往前就是悬崖峭壁,如果还要一味地往前走,那就是自寻死路。
现实生活中,刀锋越是锋利,越是不持久,而且很快就会变钝。一变钝,我们就会拿它一而再,再而三地磨来磨去。
这个时候,再反观回我们人自身,何尝又不是如此。
一个人,做人做事太满太锋芒毕露,不是把自己逼向死胡同,就是给自己无形之中招致来种种麻烦,祸害,且还不自知。
一满,就招损了啊。
这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为人要懂得谦虚。唯有谦虚,才能带领自己走向美好,才能引领自己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而人为何会把自己逼向死胡同?皆因自己视角太局限。
然而,往往局限我们视角的,不是别人,也不是这个世界,而是自己。
是你的执念。不管你是对二元对立世界中的物欲执念也好,对待人处世之道的执念也罢,是你把自己的心困顿在自己的思维与认知里。
你的思维,是你的认知带来的,你的认知,是你内在的心灵智慧能量频率带来的。
你的认知都变小了,你可不就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中。自然也就看不到前方,看不到更大的世界。
二、心之小,宇宙小,心之大,宇宙大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哉。
人,越是受困于各种执念,也就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圈,一个小宇宙里边,以致于,会让你看不到更大的世界,更大的宇宙。
往往这个时候,你不是太自我,就是会没有自我,且还不自知。
所以,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
越是骄傲自满的人,会让他目中无人。往往这个时候,他眼里只有自己,只能看到自己。事事都要别人顺着他来,以他为中心,稍有不合他意,态度便会蛮横无理。这便是太自我。
而,越是没有自我,越看不到自己的人,以致于,他眼里只有别人:我今天的表现不知道他人会怎么看我;他喜欢我吗,他爱我吗;他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他喜欢吃什么口味的食物;他想我吗……
可见,过与不及,都是两个极端。
极则生变,固然就不好。也就把自己带到了相反的死胡同里边而出不来了。
还是《道德经》那句话:反者,道之动。
所以,道家为何提倡清静无欲,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一个人多欲,执念深重,那么他在认识事物时就会受到这种主观欲望执念的干扰与蒙蔽。
而只有那些没有太多我执,我念,内心虚静的人才能领会到宇宙间的真谛。
庄子也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欲望越深重,他的天然智慧就会越浅薄。
一个人内心越是虚静,才能深挖到自己内在更多的天然智慧。
而这个天然智慧,不是它物。是,我们人,本身就具有的。
我们人本就本自具足啊。
为何现在一个个都本不具足,皆因都把自己受困在一个二元世界游戏之中,看不清自己罢了。
可见,唯有虚空自己的内心,达到无知无欲无求无念的时候,我们的视角才会慢慢被打开。
越打开,越开阔。便也:心之大,宇宙大。
心中宇宙之大,内心便也越发清明,自然而然地,外在所看到的世界,也就大了。
这个时候,往往还有什么人事物是你看不清的?还有什么事是能难倒你的?还有什么事是你做不成的?
自是一切明了,皆在胜握!
以上两个点的分享,希望能帮助到你,能去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第九章。
祝福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4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