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谈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化经典,不能不提到《道德经》;如果要谈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化名人,不能不提到老子。
老子所处的时代,被学者们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当时,东方和西方,都出现了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思想家。中国出现了老子和孔子,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古希腊出现了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当代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历史的起源和目标》,华夏出版社,)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困境。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温故而知新。”在我们规划美好未来的时候,重温古代经典中的深邃思想,仍然可以获得智慧和启迪。老子所著《道德经》主张自然、和谐、清静、节俭、慈让、不争等,弘扬这些精神,运用这种智慧,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帮助人们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安顿身心,在人与自然日益紧张的关系中摆正位置,可以有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提供精神动力和理念支持。有鉴于此,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定于年4月22日至27日在陕西西安和香港举办主题为“和谐世界,以道相通”的“国际道德经论坛”。
为了使人们对《道德经》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中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论坛主办单位决定在香港举办《道德经》版本(文物)展,展出《道德经》的各种版本、注本、现代汉语译本和外文译本。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是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最早为《道德经》作注解的人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自此以后,历代都有许多人为《道德经》作注疏,至元代便有“注者三千余家”的说法。历代注者中,既有号称“九五之尊”的皇帝,又有名垂千古的文人学士;既有道教徒,也有佛教徒。从先秦诸子到宋明大儒,在哲学思想上大都受到过《道德经》的启迪。在历代兵家那里,《道德经》的影子也是随处可见。为史家所称道的汉代“文景之治”和唐代“贞观之治”,也都是以《道德经》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治国理念的。《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军事、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在唐代,《道德经》就已被翻译为梵文。近代以降,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道德经》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成为译本最多的中国古代典籍。目前所知较早的传本是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FranciscusNoel,-)的拉丁文译本。进入十九世纪后,法文译本、英文译本、德文译本等先后问世。目前,《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已有数百种,涉及30多种文字。《道德经》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许多外国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对老子思想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罗素、海德格尔、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李约瑟等著名人物,都对《道德经》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话。美国科学家卡普拉则认为:“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美的生态智慧。”
《道德经》既是中华文化的宝典,也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更是影响世界的名著,流传广泛,版本、注本和译本众多。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次展览只能撷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展示给观众。
(此展览于年先后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和国家图书馆举办)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