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经》为媒,合天下传大道之力
——读《道德经传家版》有感
作者:谢清果
《道德经》作为一部传世经典,是中华民族心灵智慧的标杆,乃至有后世学者“不读《道德经》,就没有中国智慧”之感叹。《道德经》乃人类“轴心时代”的标志性成果,她的横空出世既是对中华先祖修身治世思想的理论升华,又是开启了后世人类文明和谐共处的“玄同之道”的大门。老子之道的神妙就在于“道可道,非常道”。用现在的话说,大家都可以去谈玄论“道”,如诸子百家都各有各的“道”,但大家都如盲人摸象一样,只能窥探“道”的部分。因为庄周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如果企图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而除了困顿疲惫以外,没有什么别的好结果。读《道德经》,意在如庄子所强调的“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老子之道乃在于“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只有我们努力地去把握“冲气以为和”的中和之道,便是走在大道上。而走在大道上了,才算是明明白白走上健康自由的人生之路。因为从根上讲,一切的幸福与自由都源于对“道”的正确理解与履践。
董延喜老师钻研《道德经》有年,且能如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他不仅创建“中国道学论坛”等网站,主编《道行天下》杂,更能借助各种传媒谆谆不倦地传播老子大道智慧。尤其是能够以老子学社和《周口晚报》坚持公益性开讲《道德经》系列讲座,并且撰写成文,惠及天下好道之友,难能可贵。于是,便有摆在我案头的皇皇世著《道德经传家版》。全书三十六万字,由河南文艺出版社于年12月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是件有纪念意义的事情,我也有幸作为此书面世的见证人,董老师希望我能谈点感悟,作为后学,我不辞鄙陋,在此写点自己多年学老的感想,以与道友分享,恳请批评指正。
董老师的大作一反常态地从第八十一章开始讲解,而不是从第一章开始,可谓独具匠心,颇合老子“反者道之动”之要旨。世间学者习惯性地从头开始,而第一章又是“玄之又玄”,往往让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而从第八十一章开始,则先让读者明了老子思想的内在逻辑正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即以人道合天道,方可大顺天下。
究其实质,道与俗的重在差异便在于“不”字上。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有道之士的言在“信”不在于“美”;他的行道在于“善”,不在于逞口舌之强;他的智慧在于切身实践,不在于求广博之名声。而这一切皆源于圣人为人处事的本质在于反俗,因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没有自己恒常的心意,他是为天下“浑其心”,是“以百姓心为心”。正是因为圣人有“无身”之念,方能为天下百姓“乐推而不厌”,成为“社稷主”“天下王”,这也是老子所言“以其无私,成其私”的大道辩证法的高妙所在。最后老子归纳指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道德经》思想的核心之一所在。圣人之道的基本范式即是“为而不争”,即奉献天下,而没有一丝一毫与民争利争功之念。而圣人正是以其“不争”方成就其“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万世不朽功业。可以说,只有非常之人,方可建非常之功。圣人,就是这样的非常之人。当然,圣人能如此作为,纯粹是因为他是明白人,他明白了天道,即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利而不害”,抑或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都以其自己本性各安其命地生存着,是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五章)。圣人不去干预天地万物的生存,而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圣人是自然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创造者。他谨守自己的本份,不做越位的事。如此看来,第八十一章可以视为《道德经》五千言精神的缩写版。感悟老子在此章中流露出的慈心济心情怀,有助于我们以一颗善良的心灵来阅读《道德经》,从而为《道德经》的智慧流淌入我们虔诚的感恩的内心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有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据董老师自述,他的奶奶是个好道之人,为他所取的大名与小名都颇有道韵。而他自己三十年来,钻研《道德经》,尤其是退休之后的七八年来,更是老当益壮,大有乐而忘老之佳境。在与董老师接触的过程中,您能感到他的慈爱,他的真诚,他的独到眼界,他的道行天下宏愿。作为他的忘年交的道友,我为他能够履践老子的精神,感到有衷的钦佩。他不仅自己修身,淡泊名利,又能以道养生,其所行之道当是老子所指引的康庄大道。他不仅自己修道,而且还能带领家人修道,让他的家庭,都能感受到《道德经》的“子孙祭祀不辍”的传家功能,家庭其乐融融,可喜可贺,因此他的德性是富余的。圣贤有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道与人分享,道便能越发富有,越发深沉。董老师继承中华传统,收授徒弟,并以“明”为名,足见其用心良苦。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老子之道要传扬天下,一个个能够体道,悟道,行道,便是传播《道德经》的最生动的媒介。人即媒介,媒介即人;道即人,人即道,道我合一,道在脚下,道在心中,道在天下。董老师以徒弟梁滨创办的老子学社为基地,在周口开讲《道德经》乃修之于乡之盛举,并同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渠道传播,将其所体悟的老子智慧与当地百姓,乃至天下好道者分享,因此,他的德性是能不断成长的,他的声望也日隆。与此同时,董老师还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可以说,是将他的学老体悟和他的文化创意智慧向全国播撒的实践,并能生根发芽,许多受其点拔的地方,弘道事业往往有所进展。因此,可以说,他的德性是日益丰厚的。此外,他还能团结天下好道者,共同在香港创办了世界老子学会,足见其雄心不在中国,而在于世界,在于天下,我们相信他的弘道进程必将走向天下。董老师的策划才能于他所举办的寻找“寻找当代中国弘道人物”的活动中可见一斑。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他的意义在于是民间举办,而且不涉奖金,也就是颁发一张荣誉证书,如此质朴的活动,相信未来能够成为一个品牌活动,为中华传承一份道脉尽心尽力。相信董老本人和他的众弟子,乃至他的众多道友们已经并将继续在老子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将《道德经》所蕴藏着的最有益于天下的思想,传播到天下的每一个角落,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传道不已,道通天下的一天终会到来。这样,董老师的德性自然就普及天下了。当然,天下本就是个江湖,修之于天下,其实就是要“相忘于江湖”。正如老子所言“善行无辙迹”(第二十七章),善于以道行世的人是不留下车辙马迹的,其喻义在于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都臻至“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六十章)的道境。
老子曾于《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是警示后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其意涵如同《诗经》所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世上之人,常常是虎头蛇尾,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老子以其历史智慧启迪我们,传道的事业要避免行百里半九十的悲剧。对此,老子早已有言“自伐者无功”(第二十四章),贪功者丧其功,自大加一点,就是“臭”字。众所周知,现在全国上下大有“老子热”之势,其中不乏许多世俗推崇的所谓“大师”“名师”涌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鲜花与掌声之中不知不觉地成为老子所批判的“智者”。那些“智者”是“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第二十七章)。老子于此希望修道者,传道者,能够把握这样的“要妙”,即“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精神要旨。永远处下不争,永远以善为道者为老师,永远以不善为道者为资鉴,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八章)如此,便有“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善果。董老师的《道德经传家版》是本好书,相信也会是一本传世之书。但作为他的道友,我相信他不会为那些“网络弘道第一人”“最接地气的《道德经》译本”之类的虚名所宥。因为老子从来不曾自称“天下第一”,甚至在他隐居的时候也并不想留下《道德经》,只是在好道者——尹喜的恳请下,才写下了至今影响后世两千五百年的不朽经典,最终成就了“老子天下第一”的美名。于此可见,老子以他自身的经历,为后世留下了“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的典范。
我翻阅《道德经传家版》一书,确实每每为董老师的智慧所折服。不仅该书以“心解”的方式译解《道德经》原文,并以“会意”的方式解说经文,且这部分常能结合古今中外的事例加以剖析,引人入胜,不禁令人赞叹“老来多能悟道”的名言不虚。董老师的人生阅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而当这笔财富融汇入《道德经》的解析中去的时候,就让史家司马迁尚且以“辞称微妙难识”来指称的《道德经》以平白朴素的语言流淌入读者的心底。其间,还不时穿插着“道歌”,以凝炼之笔触概括了各章的要义,正所谓《黄帝内经》所言“知其要者,一言以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不过,《道德经传家版》也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甚至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老子自己就曾说过“大成若缺”(第四十五章)。例如,《道德经》传家版第页,作者将“不谷”译为“凡人”,或许不太准确。再者,第页,作者将“利器”译为“先进武器和军事实力”,也有商榷的空间。众所周知,千百年来,许多好道者都在注解《道德经》,都在追求将《道德经》普及化,大众化,尤其是近代以来,《道德经》的普及本不断涌现,甚至也有发行数百万册的普及本,至少港台都有许多很好的普及本。俗语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不用去追求哪一本最适合老百姓,因为老百姓本身就千差万别,或许只有老百姓自己用身心实践写就的《道德经》才是最适合自己。我猜想董老师也应当会觉得自己的这本传家版的书只能代表他自己以《道德经》传家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更不会是所有天下老百姓唯一的传家读本。因为传家读本,一定是由每个家,每个人自己去读《道德经》,自己去写《道德经》感悟,无论是用笔写,还是用家庭的实践来写的无字的《道德经传家版》,才是属于自己的《道德经传家版》。当然,读读董老师的《道德经传家版》,应当会是每个读者开始书写自己的《道德经伟家版》的开始,只要他们是个真正的读者,而不是叶公好龙的读者。
像《道德经》这样的书,借用《庄子》书中的一句话来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就是说,万世之后如果能够遇上一位大圣,能够知晓书中之真义,那还就如同白天与黑夜的相遇那么短暂。《道德经》一书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不仅属于每位研《老》者,而且更属于每一位行道者。无论他们读过没读过《老子》,只要他们能够“道法自然”,能够真心真意地做个“真人”,他们就都是当下的“老子”。那些宣称自己读通了《道德经》的人,殊不知,当他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不懂老子了。因为,老子的信条是“希言守中”。《道德经》的智慧,如果没有在自己的身上行过,那就不算真懂《道德经》。
此篇小作是笔者年元旦写就的第一篇文稿,我把它献给我敬重的董延喜老师,本文谨代表我个人的学老体会,其中谬误之处当是不少,权当抛砖引玉。笔者也有幸,从年至今,蒙黄友敬、詹石窗等各位老师开我以至道,多年来,我奉行“写是最大的功德”的教诲,边学边研究,不知不觉间出版了《紫气东来——太上道祖圣传》《老子大道思想指要》《和老子学传播》《和老子学养生》《和老子学管理》《大道上的老子——道德经与大众传播学》《生活中的老子——道德经与人际沟通》《道德经与当代传媒文化》等几本小作品中,以记录了自己学习《道德经》的心路历程。尤其是近年来效法董老师的传道方式在厦门大学开设《道德经》核心通识课程,带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同学习《道德经》,并以自著的《道德真经精义》为教材,主持《道德经》线上课程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该课程将在“爱课程”平台上推出。同时也开设有“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新疆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甘露聚糖肽片价格谁清楚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