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理来说,女性没有对男人“霸王硬上弓”的。所以,老子是循着这个隐喻,来给出一条应物的原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出处见水印)
第十章
戴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智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解读:
本章六句,言简意赅,要化开来讲,颇为费劲。我把六句话分三组讲解。
今天是第三部分,关于应物。(前两部分见本公号内)
3、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览”是镜鉴的意思。“涤除玄览”,便是说把所有污染心镜的瑕“疵”,全都去掉。古人常说人心如明镜,什么都看得清楚。
但要心如明镜,“疵”是个障碍,那么,这个“疵”是什么?如何去除?是搞懂这句话的关键。
在《道德经》有关于知性的章句,但却和本句不仅扯不上关联,而且还能从中品味出老子反对世俗意义上的认知。
因此,本句的含义,只能从《道德经》全文的整体意思给出推测:
人们对外在的显性东西的执念,而看不到背后的隐形的根本。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则对本句最为展开论述的就是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我们所要的任何结果、功用,都不过是来自道的周流,道,就是果树。但是人们只看到果子,看不见树。果子,就是需要“涤除”的“疵”。
如前面章所举小要饭的例子:
一般人只看到五分钱比一分钱大,看不到小要饭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从行人手里拿到钱的根苗。知道前者,是小聪明;明白后者,是大智慧。
唐朝郭子仪是个有大智慧的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功高震主,受到得唐肃宗宠信而又跋扈的大太监鱼朝恩的嫉恨。
有一次,奸臣宦官鱼朝恩邀请郭子仪去赴宴,朋友劝他不要去。郭子仪说:奸臣鱼朝恩,无德无能,他有什么本事害我。鱼朝恩狐假虎威的背后是唐肃宗,是唐肃宗对我的猜忌心理。如果唐肃宗还想利用我平叛,鱼朝恩怎么敢动我一根手指头?如果唐肃宗想杀掉我,即使没有鱼朝恩,我又能跑到哪儿去?!
4、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这句话也很费解,难处之一在于“天门”,之二在于“无雌”。
“天门”是什么?争议比较大,有的说天门就是眼耳口鼻舌一类的感官,另有人则认为,天门是心门。
《庄子·天运》说:“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也。天门不开,则口鼻不为动。”
意思很明白,天门开合,指的就是动心不动心,我们对一件事情不动心,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动心了,则情不自禁。这个看来是不错的,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所以,我倾向于后者。
“能无雌乎”,历代注家认为“无雌”说不通,因为《道德经》的调门向来是“守雌”、“守柔”,所以,这句话应该是“能为雌乎?”
那么,结合上文,这个“为雌”是啥意思呢?
雌的对偶是雄,雄代表主动,雌就代表被动。那么,我以为“为雄”,就是急于主动进攻,就是强求。“为雌”,则是像雌性动物学习,保持被动,让其自然地达到结果。
自然界中,雄雌和合,雄性总是主动的,雌性总是被动的。
人类社会中,男女求偶,也是这样。但是,仔细想来,女性未必是被动,第一,她是动用吸引力的,没有吸引力的女人没人上门;第二,她是有选择性的,不合条件的,看不上眼的,她不给你机会。
合起来,第一点是做事情的动力源泉,第二点是成事的闸门儿,一样都不少。除此以外,就少了一样东西,就是强求。
按常理来说,女性没有对男人“霸王硬上弓”的。所以,老子是循着这个隐喻,来给出一条应物的原则。突出的是不要刻意强求。
另外两部分关于“事功”:
5、爱民治国,能无智乎?
6、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无智”,是不用智巧;无为,是老子政治主张的主题,二者在其他章节多有论述,这里就不展开阐释了。
欢迎朋友们留言交流~
陆沉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