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真如上师朗读音频
作者介绍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对于不合理、不恰当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一旦轻易承诺,会进退两难,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智者通常有一种特点:重视诺言。因为重视诺言,他在给出承诺前,会详细周全地观察,当观察到这件事情有意义、自己也能做到的时候,会承诺,否则就不会。而愚者相反,愚者遇事不作观察,别人说什么马上答应,于是常常违背诺言。
诚如《道德经》所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把事情看得简单,轻易许诺,结果必然缺乏信用;认为事情不难,很轻略地去做,结果必然处处遇到困难,以至于有始无终。
我建议大家还是效仿智者,宁肯事前谨慎,不轻易承诺,而一旦承诺了,就不放弃。就像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对自己说的:“承诺不该有变动。”一旦你承诺了,死也不能变,要用耐心和坚持完成它。
看看那些古今的大德,他们慎重地承诺受持戒律,之后遇到再大违缘也守护清净;他们诚挚地皈依三宝并发起菩提心,之后经历再多坎坷也从不退转。这就是智者的信用,这种信用,不仅帮助他们走过完美的人生旅程,也让他们脱离轮回,获得了解脱。
一句承诺值多少钱呢?据《史记》记载,秦朝末期,楚地季布的承诺值一千两黄金,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一诺千金”的出处。
有一次,我和某人在一件工作上沟通了很久,我想让他同意我的想法,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观察。开头我觉得这个人太固执,不好,但后来结合从前的了解想想,觉得也好,因为他不像墙头草变来变去,今天态度这么认真,将来承诺了,也不会被别人的语言所改变。想到这里,我反倒踏实了,感觉这种单纯的行事理念,也表明他对自己有信心,做事会守信用。
前段时间我遇到另外一个人,他一开始很爽快地答应捐赠,并在众人面前签了协议,但后来发现他要帮助的那个人有问题,于是找出各种理由反悔,弄得自己非常难堪,也就是这里说的“进退错”:做吧,心里不舒服,觉得上当了;不做吧,也不合适,毕竟已经承诺了。
对比这两个人的情况,很显然,前者要明智得多。以后我们做任何事情,事前必须头脑清醒,要详详细细观察一番后才能承诺。不仅是承诺,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一样。《量理宝藏论》中说过:“先许后察愚者举,先察后许智者轨。”先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观察,这是愚者的行为;先认认真真观察,然后再说出观点,才是智者的做法。总之,如果你承诺了,就要做到。古代也好,现在也好,人们欣赏“一诺千金”的思想,就是因为这种品质当中蕴涵着很强的人格力量。
讲到这里,可能有的修行人不耐烦了:“我是来学大乘佛法、学密法的,听这些孔孟之道有什么用呢?这些世间规矩与我的根基不相应。”如果觉得不相应,那我倒有些担心,因为做人和修行佛法从来都是一致的,不守信用、不会与人交往,又怎么能说修行好呢?我们想想,为什么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在世人心目中具有崇高声望,事业如此成功?原因很简单,除了高深的修证外,人格魅力是关键因素。
不要忘了,我们都生活在世间,而生活在世间就要让世人看得惯。他们也许不知道你的内在有什么境界,但他们看得到你为人处世的情况,并会就此做出评判。所以,不论是从眼下的修行看,还是为将来的弘法利生考虑,人规方面都值得每一个修行人努力。否则,如果言行上不能顺应人们的认知习惯,那我们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招来非议也是不奇怪的。
回到信用问题。古人看到,人们在彼此关系好、感觉愉悦时做出的承诺,到了关系不好、感觉不快的时候,经常反悔,于是教诫:要想守信,就不要轻诺。在弘一大师辑录的格言中,有一句引自《格言联璧》的话:“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意思是,当你非常欢喜的时候,不要答应给别人什么东西;当你极度愤怒的时候,不要答复别人的书信。为什么呢?接下来一句是陈继儒的教诫:“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我们知道,喜和怒都不是平静的状态。欢喜时,就像有些居士第一次见上师,欢喜不已,一开口就把房子、车子、身口意全部供养了。然而,欢喜劲儿一过,当师徒关系如秋天的大地,越来越硬乃至完全冻住时,又把许诺全部收回了。这就是失信。而人在愤怒时,经常会出口不逊,所以答复对方的语言往往不得当,容易变成争辩、指责甚至毁谤,这是失体,也就是不合乎相应的礼节和体统。
失信与失体有时就在于一句话。所以,作为修行人,一方面要会控制情绪,另一方面要慎言。对那些分内本该承担、自己也有把握的事,直接承诺也不失果断,不必患得患失;但如果心里没底,又有些冲动的感觉,最好三思而后行。否则,话说出去就是说出去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想挽回就困难了。我们藏族人说:“唾沫吐到地上,再捡起来,就不庄严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