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小感悟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8/3/24

总裁个人是很喜欢道德经这本书的,它在文字中潜移默化的教会了我们许多的道理。

今天来分享的是,人要学会韬光养晦。从字面来讲就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很多人就会十分诧异,有才能为什么不展现出来然别人知道。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现代哲学家梁濑凕曾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当人处于第一阶段时,表面上装的很凶,很强大,其实内心是很软弱的。人常说:想要知道一个人真正缺少什么,就去看他所炫耀什么。在生活中不难发现,当一些人在一方面认识轻薄时,他只想去炫耀。而那些真正腹有诗书的人反而是不显山露水,才不外露。有一个民间故事叫做“此地无银三百两”,讲的是一个叫张三的人偶然得到了三百两银子,然后就把它埋在了自己的家院外。但是害怕被人发现,就立了一个牌子写到:此地无银三百两。一天李四路过,就很好奇,于是开始挖。最终得到了这三百两银子,但是害怕被人发现,就在原有的牌子旁也立了一个牌子写到:隔壁李四未曾偷。而这就是所谓的欲盖弥彰。

通常来说一个大富豪是不会去炫耀自己的财富有多少,他会更注重其它方面,因为他有了足够的钱,拥有了自信。相比之下,那些不那么有钱的人,在金钱方面不那么自信,因此只能通过华贵的外表来得到别人的肯定。

当人处于第二个阶段的时候,自身有一些本事了,就不仅仅是个小混混,这时感觉自己可以锋芒毕露一下,颇有一种“当今之事,舍我其谁”,也就是会变得有些恃才傲物,非常高调。别人在他的眼里份量会变得轻些,换句话说就是不怎么尊重别人。这时他的人际关系就像涟漪一样处处波纹。你不尊重别人别人又怎么尊重你。而当你真正地位很高时,那些人也只会是表面朋友,他们看重的是你手中的权利,并不是你这个人本身。

当人处于第三个阶段的时候,可以说是“呆若木鸡”了,堪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锐气全消,再无炫耀之意,也毫无冲动之情。他能很好的处理自己内心的烦恼,作为自己的掌控者。这也是成为圣人所需具备的条件之一。

我觉得现代人大多数所能达到的境界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已,只有少数的圣者才能达到第三境界,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疯症状初期图片
白颠疯病初期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2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