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这里面出现的名词都是不容易理解的概念。
要想理解《道德经》,对名词的准确理解,对运动过程的合理认识,对理论内涵的正确解读,缺一不可!
有名家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这句话解释为“谁能使浑浊停止?安静下来,慢慢会澄清。”把“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解释为“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慢慢会打破安静。”
就是这么简单吗?老子明明是在论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内涵,明明讲的是有关“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和“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的运行状态,比“微妙玄”更深的状态只能是宇宙生成之前的状态,所以我们理解的时候也应该更深入一些,不能满足于表面现象。
老子的这些话都是在讲“天地之间”,在讲宇宙,在讲宇宙生成!离开了有关宇宙生成的解释,都不可能是准确的!
不管是“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还是“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都是老子阐述宇宙生成过程中的物质演化,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不会理解老子的天道理论。
“天下有始”是天下生成的开始;“天下有始”是“静之徐清”的开始,结束了澹兮之动、飂兮之音(浊止),结束了尘埃混悬,结束了若朴、若谷、若浊的现象(徐清)。
“天下有始”之前的橐龠处于“混而为一”的混沌状态,“敦兮其若朴”指物质的质量和存在,乃尘埃浑浊也。“旷兮其若谷”指橐龠内部空旷而虚,有尘埃而无物体。“浑兮其若浊”,橐龠中尘埃分布均匀,如同浑水一样浑浊。
“混而为一”状态存在“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的运动,“澹兮其若海”为气流鼓动尘埃而产生的动态变化;“飂兮若无止”为气流鼓动尘埃运动所发出的声音。不管是“澹兮”“飂兮”还是“浊兮”都表明橐龠内部存在着气体的流动,存在着鼓动尘埃运动的致浑浊的动力,鼓动气流的动力从外部而来。
“混而为一”状态存在表现为浑悬之“浊”,空间浑浊即表现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只有“天下有始”才能结束混沌状态,关闭橐龠的兑和门,使外来的动力停止,动力消失才会“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光“静生浊止”是不够的,只有产生新的动力,才能推动“有物混成”而使物体发“生”。
宇宙的三大运动,是保证宇宙存在“安以久”的条件,生命就是运动,运动保证生命。只有宇宙的源动力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宇宙运行才会长久,就是宇宙生命的“安以久”。
(参加《老子天道论》)
肖起国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