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内容概要2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8/3/29
二、简议

作为凡俗的未能体道证德的我们,评议老子的阐述和思想,本就无力胜任。五千文是老子反复体证、长期锤炼的精深之作,并非时下常见的略有所得而轻率为文。故下文无非是“强为之名”、“强为之容”。

关于宇宙和生命:其中的主要内容是老子在“虚极静笃”中直接看见的事实真相。如“道、象、物(指芒忽不定的“物”,不是后来生成的稳定纤细实物)、一、二、三”等深隐存在层面以及他们的性象、活动、关系、生演、复归(如“三”中纤细实物开解复归于“二”等);如“情、德”以及“德”对机体的建构、调养活动,“德”滋生“情欲名观”的能力和活动,生命的反复生灭(等同于佛陀的轮回流转),如不存在神灵或者至少没有造物主、主宰者那样的神灵;如生命形式与环境态势的关系,相互间的依赖共存关系等等。老子亲证的这些真相,可从佛陀的亲证、吠陀经典《无有歌》、上博简《恒先》等得到印证(参阅本书第九篇以及第一篇附录部分)。

老子亲证的这些事实真相,与今日科学观测有部分契合性,但与物理学基础理论、生物学基础理论、心理学基础理论、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等,在根本上迥然不同(也有一些相近相通之处,如场论、弦论、生命与环境关系的自然选择理论)。事实上,老子、佛陀等人通过心灵(实即“德”,约略等同于佛陀的“识”)这个最敏锐灵巧的“感知仪器”,为我们揭示出了深隐玄秘的从不被人们知晓的真相世界。

当然,人们可以怀疑、不相信,但老子和佛陀都指明了体证的方式,这就是心灵臻至“虚极静笃”、深度禅定(第四禅境),则真相自现。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体道证德,而且所证的真相没有差异。这样,关于事实真相的争议、怀疑,用不着人文学科那样各执己见、纸上谈兵(这当然不是指对本书的解读阐释不需要争议、怀疑),只须进至“虚极静笃”,自可分晓。

关于人生和社会:“德”是对外境外物具有情爱欲取的生命本相。正是因为具有情爱欲取,才利用处境中的实物建构了身体,并通过身体展现自我的“情欲名观”。所以,生存并呈现自我(滋生“情欲名观”内容),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但是生存和呈现都必须结为群体,生存需要他者协助协作、呈现需要相互交流互动,所以,社会是为了保障个体生存和呈现的必然组织、天然趋向,社会的目的也必然是保障个体存活和自我呈现。

可是,人类最初的天德社会崩溃之后,人生的意义和追求逐渐演变为物质财富、权势权力、名望地位、衣着装扮,人们普遍的以求名获利为价值指归。于是,德性嬗变异化了,人成为物欲之奴仆、被名利权位所役使,社会(政权)也不再为每一个体提供保障,而成为上层精英实现自身利欲的工具。

老子批判的对象是当时的个体和社会、尤其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但在今日民主社会中,对统治阶层的多数批判内容已经不存在了,比如统治阶层的自私自利、横征暴敛、强制欺诈、贪图享受等。在民主体制下,法律制度的约束、执政的时限、舆论的监督、公私的分际、平等、公正、正当、自由等观念,已经使得统治阶层受到细密的制约,用不着劝诫统治阶层自觉自敛了。当然,目前的民主体制与老子的大众协商民主等还有很大不同,有许多应予改进之处(参见老子民主观、老子国家观等章节)。

老子主张的人生追求,可以概括为德身和谐或身心俱健,即生存物资充裕、生存不受威胁,心灵安宁祥和、没有焦虑烦扰,也就是知止知足、少私寡欲,减少纷争、避免互害,从而安度一生。这看起来没有丝毫引人注目、惹人喜爱之处,平淡无奇、默默无闻,事实也正是这样。可以预计,这种人生追求在当下以及遥远的未来,都不会被绝大多数人采纳、奉行,尤其是不会被有能力、有才华、有智慧、有知识而喜爱造作兴制的精英分子所欣赏。实际上老子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参见本书绪论部分“老子生平及思想渊源”一章的“老子著述”一节)。

这样说来,老子关于人生和社会的阐述,至少在现今没有多少意义,或者说与现今流行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治理方式、社会趋势没有多少契合之处(如果不是恰相反对的话)。不过,对于少数有志于自我敛约、避免祸殃的人来说,还是有指导意义的;对于千方百计寻找治理之道的惶惑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真正的意义价值,乃是给凤毛麟角的有志于证道解脱者,指明真确无妄、信实不虚的路径和方法,这就是沕灭“情、欲”,从而复归本真、与道合同。这与佛陀的方法、路径完全一致。

关于器物文明:工具发明、产品制造、技术创新等关于物质的改造利用,就是器物文明。器物文明最早是满足生存需要,后来又发展为以艺术观赏、奢侈消费甚至争斗(战争)需要而创制。老子对器物文明总体上持有审慎态度,但绝不是往旧研究者以为的反对器物文明。实际上考察人类器物文明的用途和发展,争斗需要和奢侈消费占据了主流或者说处于主导地位。而斗争、奢侈则是“德”之“情、欲”的嬗变(过度、过分),这种嬗变将继续激发、滋生“情、欲”,激发滋生的“情、欲”进一步促进斗争、奢侈,是相互牵引、互为因果的连锁效应。再者,奢侈消费品总是少数人可以享受的东西(早前是统治阶层,现今是成功精英),这必定形成追求奢侈虚华的社会风气,导致一些本不会发生的纷争竞夺。倘若人们都能将所有的发明创制用于人类幸福事业、满足于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比如医疗卫生、交通通讯之类,老子又有什么理由谨慎小心呢?刀枪只要存在,必会用于争斗,而不仅仅是切菜打猛兽。

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恶化、掠夺式开发利用,这种自挖墙角、只顾当下的行为,只有“聪明”的人类才能做到。老子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原则、关于生命反复生灭的阐明、关于“不知常、妄作凶”的思想,或许会给大愚若智的人类以警示。

关于思想文化:这是德性嬗变异化的主要领域,本书在前面各篇章提到的人文创制,主要就是指人类出于各种意图而创设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可大分为三,一是求“真”,这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哲学思辨、经济思想等领域。从老子来看,基本上是虚幻谵妄。二是求“正”或求“善”,这主要体现在道德伦理、社会政治、制度法律、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领域。从老子来看,大都是人为设定,体现着情欲偏向和历史习惯。三是娱情,这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游戏娱乐、广闻博见(包括历史记述)等领域。从老子来看,是“德”之“情能”的呈现活动、是正常的,只要不过分过度、只要不以娱情为人生取向,并无妨碍。

求真而得妄、寻正而获偏,盲人摸象、自以为是;以偏概全、自以为得;缘木求鱼、水中捞月;是是非非、争辩不休,甚至导致战争冲突(如欧洲历史上的宗教战争)。这就是除了“娱情”之外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基本情形,也是“不知常”而“妄作”的典范领域(科学技术、产品制造领域倒不存在这种毫无结果的争辩吵闹。关于思想文化的具体分析,参见本书老子认知论、老子价值观等章节)。

在老子这里,人类社会的“真、正、善、公”等,就是合乎大道天德的法则、方式。换言之,就是德之自然、德性法则,本就是“德”所内蕴。但人们都在自身之外寻求、编造,离失“真、常”而寻求和建构“真、常”,离弃本具的真常而构造虚妄的真常,并以虚妄的真常为真正的真常,于是导致了“德”的嬗变异化。

上述说法,有将人文创制扫荡殆尽的意思,事实上差不多就是这样。这当然不是说所有人文创制毫无可取之处、全都悖道离德——比如历久传承下来的一些道德原则,是与大道天德契合的——但一一分辨不是本书的任务,也不可能做到。有兴趣者完全可以根据大道天德去审视分辨。

关于其他思想:我们在本书第四篇和有关章节做过分析(有的重要思想见解未作专节讨论,如历史观、教育观),如整体、生成(突现、涌现,以及生育者自身依然存在而不是变成被生者,如“道一二三”等深隐存在层面一直都存在。母亲生育子女而不是变为子女)、自性(即老子的“自然”)、辩证、层次、精英、法则等,不赘述。

长按或扫描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