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杨鹏讲道德经第五章第二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8/6/29

你们施行审判,不可行不义,不可偏护穷人,也不可重看有势力的人,只要按着公义审判你的邻舍。——利未记19:15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老子以“橐龠”来比喻天地之间中空、中立的结构,这个中空虚无且有源源不断的能量流出,维系着宇宙秩序、生命生长。他认为朝廷治理百姓,当像风箱的中空一样,包容万物,不在万物之间做取舍,任万物自动平衡。详情敬请收看本课视频,视频远比文字精彩。

天地等视万物、圣人等视万民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第五章第二节。我先念一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音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讲的是天地平等的对待万物,圣人平等的对待百姓,国家的治理不能建立在等级差别的基础上,而是要平等的对待万物和万民,任万事万物自然平衡。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

下面我们讲:“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天地结构犹如橐龠

说天地之间如同“橐龠”,“橐龠”是什么东西呢?就是风箱。这种风箱是圆形的,牛皮做的,如图这个样子。在中国古代,大多数风箱是方形或长方型的,而“橐龠”这种风箱是圆形的。老子用词讲究,他专门挑“橐龠”这种圆形的风箱来做比喻,是因为他对天地结构有特别的理解。

天地结构如“橐龠”

“橐龠”,一种圆形风箱,老子使用“橐龠”来比喻天地之间的结构,天地之间虽然虚空却包容一切,能量源源不断。

老子说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虚而不屈”,“虚”就是虚空包容,“屈”是枯竭的意思。风箱“动而愈出”,你一拉动风箱,气流就出来了。你拉动得越剧烈,气流就越大。天地之间,有点像风箱,看起来是虚空的,但是其实里面是有气流有能量在流动的。而且这个气流、这个能量是永远用不完的。

第三章说,“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沖”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空,第二层意思它里面有水一样的能量流动。这和风箱比喻是一样的意思。“沖”就是山谷一样,但是里面有能量在流动。风箱也一样,它是空的、虚的,但其实里面是有气流的。里面的气是用不完的。动而愈出,你一动气流就出来了。

天地之间就像这个风箱一样,老子讲这个是什么意思?老子从来是宇宙观、执政观、人生观结合在一起的。天地之间就像“橐龠”,天道的秩序就是“道沖”。他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天人合一。作为执政者,作为圣人,你的执政安排,就得像天地一样。天地有什么特点呢?它虚空,把一切都包容在里面,同时里面是有能量在滋养万物的,你看着好像没有东西,但是当你需要的时候,它的力量却用不完。

治理天下当中立、公正

“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多闻”就是听多了,“数”就是很快,“穷”就是困境、麻烦。听多了,很快就会进入困境,进入麻烦,不如好好守在“中”上。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要理解“多闻数穷”,还需要回到这一章的开篇。开篇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指的是天地一视同仁对待万物,圣人平等面对百姓,不偏袒任何一方。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在解释“和光同尘”的时候说:“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圣人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你从他那儿不会得到特别的亲近,也不会被他疏远;不会得到特别的好处和利益,也不会得到特殊的伤害;不会得到特别的尊贵,也不会被搞得很卑贱。这样的圣人,这样的君王,就是天下之贵人。这告诉我们,圣人、君王应该就像一部公正的法律,平等的对待世界,没有亲疏利害贵贱之分。他治理天下,不是按照亲疏利害贵贱的方法来进行。亲疏贵贱利害,不在他的掌控中。他就像一部公正的法律,不会去造成社会的等级差别,不去强化特权结构,这样我们对“多闻数穷”就更容易理解了。你听多了,就很可能被影响。

慎子

慎到,战国百家争鸣时代颇负盛名的思想家,赵国人,具体生卒年代无法确考。综合《史记》多处记载,慎到与田骈、接子、环渊等同为齐宣王(公元前年~前年)时的稷下学士,又据《盐铁论》记载,慎到在齐湣王末期(约公元前年前后)离开齐国,故推断其大约活动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之间,《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是从道家中出来的法家创始人物。

慎子也是道家黄老学的代表人物,大约活动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之间。他说:“为人君者不多听”,身为人君不要听太多了;“据法倚数以观得失”,你有法律,有政策,按照法律和政策去判断得失就可以了;“无法之言,不听于耳”,不是法律上的事情,根本就不听;“无法之劳,不图于功”,不是根据法定的功劳,没办法量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虽然是亲近的人,但是他没有什么功劳,就没办法任命他做官;“官不私亲”,为官之人不能偏爱与自己亲近的人;“法不遗爱”,法律一视同仁,不会遗漏掉该保护的、该爱护的人,不能对自己喜爱的人有特殊的照顾。这样,“上下无事,唯法所在”,上上下下都没事,一切据法办事。君王清净守法没有别的事情,他懒得去听你们多说。因为君王身边的朝臣,都有自己的利益取向,朝臣动员君王做这做那,表面上可能是为了国家利益,为了百姓利益,实际上往往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特权和利益。你听多了,随意变更法令,法律的权威丧失,人治的内容就增加了。人治的内容一增加,这个国家往往就围绕着君王的个人智慧、朝臣的个人利益运转,朝臣中的贪赃枉法之徒围绕着君王,往往就把国家拖向偏离公正、偏离法治的道路。所以老子说,“多闻数穷”,听多了就给自己找来了麻烦,让自己陷入困境。

讲完“多闻数穷”,我们再来看下一句。“不如守于中”,这个“中”是什么意思?根据这章它有两个意思:一个叫“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就是接受和包容,所以“中”的一个意思是指“中空”,就像风箱里面的“中空”,或者说像天地之间的“中空”,没有这个“中空”,万物就没办法运行,所有的生命活力就会终结,所以一定要去留下“中空”,留下空间,让百姓自立自为。这是“中”的第一个意思;“中”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天道无亲”,是“中立”,在万物万民之中,他采取中立,只是维持公正秩序,不去偏袒任何一方。

像八十一章的“天道无亲”,天道不偏爱谁。同样的内容,犹太教的创立人摩西也说过,你们必须公正行事,不要畏惧那些有权势者,当然你也不能因为同情穷人,而去偏袒穷人。你必须保持公正,像一部公正的法律超越在穷人富人、超越在阶级差别之上。你保守公正,富人伤害了人必须受惩罚,不管他权势多大;穷人伤害了人也必须受惩罚,不管他多么值得同情。

朝廷要维持超越性的中立

好,我们把第五章再读一遍,算是一次复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的是万物和刍狗是平等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同样,圣人把百姓和刍狗放到整个自然秩序之中,认为他们都是平等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就像圆形的风箱,天地之间是“虚而不屈”,虚无地接纳了一切,但里面却有源源不断的气流,源源不断的能量。“动而愈出”,像风箱一样,你一推动气流就出来了。其实天地之间、宇宙之中,哪怕到了没有空气的外太空,依然有能量存在,依然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老子很希望执政者、治国者,像风箱一样,像天地之间的这种结构一样,包容一切,滋养一切;“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听多了就容易划线站队,听多了就容易偏袒某些人、支持某些人,这样就会偏离法治,或者说偏离公正,国家治理就会很快进入困境;“不如守于中”,不如就坚守在“中”上,这个“中”是把一切都包容进来的“中空”,也可以理解为“中立”。中立于万物与刍狗,中立于百姓之中的不同阶级,中立于不同想法的人。有一部超越性的法律是中立于具体的任何人、具体的任何集团的。还有就是公正,不中立就没办法公正。所有的执政哲学,如果以某些集团为中心,以某些阶级为中心,这都是不公正的,这就失去了天地之间的“以万物为刍狗”的平等思想。在茫茫宇宙之中,天也好地也好。万物也好,百姓也好,刍狗也好,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都纳入在宇宙茫茫无际的虚无之中。这个虚无世界之中,是有能量源源不断的流出来,来维系宇宙的秩序,维系生命的生长。这才是一个公正、滋养、中立的态度,才符合天道的自然法则。

好,这节课讲的就是朝廷要包容中立和公正,朝廷要维持超越性的中立,保持一个公正的秩序,其他的任万物自然平衡。少去听各种人各样的idea,那些idea都是为了他们自己利益服务的。

赞赏作者

掌上国学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
白癜风扩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2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