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解道德经第五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8/7/8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尤橐龠乎?虚而不屈,动之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解读:

将本章分解为三节如上,下面分节解读。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在历代对本章的解读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这里所提出的“圣人不仁”。为什么?

因为“仁”,几乎是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子曰:仁者爱人。”人是社会动物,必须互相慈善,才有可能合作,才不会是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不会是零和游戏。而作为当政者,更应该以仁慈为本。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见《孟子?尽心章句上》)。

所以,当本章老子提出“圣人不仁”,读者感觉这又是个“毁三观”的观点,让人无法接受。

我在前面说过,《道德经》行文的魅力就在于“正言若反”,以达到当头棒喝的效果,从而使人们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老子提出“圣人不仁”,是遵从道法自然的原则,从“天地不仁”引出来的,所以我们还要先追究一下,“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

切入点在“刍狗”这个关键词,历代考据家有两种解读:一个版本是:草扎的狗,先民做祭品用的,祭祀以前,会对草狗精心伺候,认真对待;等到献祭过后,则弃置路旁,随意践踏。

另一个版本是:刍狗,刍,指的是牛羊等草食性动物,刍狗,分别是指牛羊和狗,这些家畜,有用的时候养着,精心伺候着,没用了就杀掉吃肉。

两种解读的具体涵义差异虽大,但引申出来的意思却是一样的:万事万物,当兴则兴,当灭则灭,纯属“咎由自取”,天地并不怜悯之。所以说“天地不仁”。

但仔细想来,天地果然不仁吗?

文革时期,有句著名的歌曲,里面有两句歌词:“……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如此说来,天地并非不仁。

那么,天地的仁,与人们一般观念中的仁,差在哪里呢?

差在刻意/非刻意;差在主动/被动。

第一,天地对万物的仁慈是被动的、非刻意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夏桀亡。万物只能主动地迎合天地的运行规律,不可能是天地被动地屈就万物。这也就是西方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而人们一般观念中的仁,则是如母亲对子女的关爱,要风给风,要雨给雨。又或者儒家所谓统治者对百姓要“爱民如伤”,要像对伤病员一样地精心伺候,满足其各种需求。

第二,天地的仁慈是无所偏私的,是普适性的,而并非特惠性的。太阳泽被大地,雨露滋润,万物都受其恩泽,却没有给予某些生物特别的关照。好比我们看到在森林里的景象,各种草、树木,竞争阳光,谁争上是谁的,争不上就死掉了。又或者如草原上的野牛麋鹿,谁跑得快谁有生存机会。不可能说有个小鹿刚生下来,还没学会跑,天地照顾一下,不要让狮子吃掉。也不可能说有个鹿平常跑得贼快,只是昨晚上不小心崴了脚,跑不动了,请天地仁慈一下,等它的伤养好了再和狮子赛跑。

而一般观念中的仁慈,则往往带有特惠、偏爱的成分在里面。如上举例子中的麋鹿,考察队员遇到此种情况,总是忍不住要出于“不忍人之心”,“偏私”一下。

总之,老子本节的意思,就是要统治者师法天地自然的仁慈,而放弃人世的仁慈。

那么,这有什么道理呢?老子在下一节给出了理由。

2、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之愈出。

解读这段话,切入点在“橐(tuo)龠(yue)”这个关键词,前者是风箱,后者是笛箫,作为古代日常生活娱乐用品,二者都有个共同点:一方面,里面都是中空的;另一方面,当我们拉风箱、吹箫笛的时候,里面却有风不断地涌出来。

天地之间,就像风箱和箫笛一样,是中空的,里面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万物。动之愈出,谁驱动之?万物自身。

这个道理用在人事上,如何理解?

那就是,圣人之治,是被动的,百姓则是主动的。

这一段的含义,与第一段的含义,是相互呼应的。也使得我们更理解第一段所谓的“圣人不仁”,指的实际上是无为而治,不是主动的施与,而是被动的回应。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那么,为什么圣人之治,就不能更富有热情,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大包大揽呢?

老子在第三段,用短短的八个字,给出了理由。

“多言”,在统治者来说,就是发号施令,进而动用权力人为干预,干预的内容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追着施与;另一种是施与呵护中,还有所偏私。

那么,老子说了,“多言”的结果是“数穷”,意思是统治者并没有无穷的执政资源,早晚搞不下去。

既然如此,又该怎么办呢?

不如守中!关键是这个“中”,如何理解?

直接的意思是中空。但是进一步玩味,还是两层意思:

第一,被动性。这里面有需要从两方面说,一方面,天地如萧笛,里面是中空的,一切的作为,都看百姓自己。另一方面说,天地如萧笛,又不是不存在的,它毕竟给出了一个确定的条件。

第二,普惠性。对于百姓之间,并无特定的偏私,完全靠个人努力,谁争取到是谁的。

阐发:

本章可以看成是老子对其无为而治思想的另一个侧面----即统治的中立性原则----的解读。对现代社会有丰富的启示意义,以下谈三点:

1、统治的中立性原则,是基于政府统治资源的有限性。政府的统治,必须有资源基础作保障。理论上来讲,政府的统治资源为零。政府不生产一斤米,不生产一匹布。政府的执政资源,显然来自于权力的垄断,对百姓的攫取。

中国历史上对社会资源的彻底垄断,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家思想得到极端表达的秦代。一切权力都归国家,然后“利出一孔”,百姓要想活命,只有一条路,听国家的话。

在战国时代,秦国的“农战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百姓为了活命,必须要么多种庄稼多交粮,要么多生孩子多打仗。秦国因此而成霸业。但农战政策成功的背后实际上有个历史条件,就是在兼并时代,做哪国百姓都一样,都逃脱不了这种种地打仗的命运,所以,秦国的百姓听从了,并且支持了国家。

等到秦统一了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历史已经转为安定和平,民意希望休养生息,但是在秦的统治下,沉重的劳役税负仍然不能挣脱,结果陈胜吴广几个农民工一招呼,全天下都反了。

秦朝的沉重负担是用于皇帝穷奢极欲,但是,设若有政府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的公共目标。也还是不行的。

计划经济时代,就证明了这一点。在那个时代,政府对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垄断超过了秦朝,达到了极端,但施政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一切来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但是怎么样呢?

政府越是大包大揽,百姓越是束手束脚;政府越是勤政爱民,百姓越是如残废人,最后,所有人都变成残废,等着政府拯救。

仅就农业来说,正如路遥在其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所揭示的那样,要政府官员来指导世代为农的农民怎样种地,结果造成瞎指挥和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农民长期挣扎在饥寒交迫的生死线上。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提出到年实现四化的目标。有日本学者就论证,根据当时中国的国力,分配到农业上的资源,估测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间,到年根本不可能完成。

结果没想到,邓小平只是出台了一个政策,“承包制”,放开了农民的手脚,激励了农民的自主性。短短几年内,农村就是先了“梁满刚,油满仓”。到了年前后,大多数农民家庭都有了农用车,种地则靠专业的农机队耕种。而这一切,都是农民自发投资实现的,政府没有投资一分钱。

邓小平改革时代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政策相比,暗合老子的政府统治中立性的原则。

2、特惠与普惠。统治的中立性原则,还涉及到特惠与普惠的问题。这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治理最有启示意义的地方。

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实行承包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央遂把这个成功药方用在城市国有工业体制改革,结果却招致了彻底失败。

事后比较起来,就很清楚,农村承包制改革,基本上是一个制度规则,全国适用,至于说全国各地的土地肥瘦差异,各家农户的劳动力多少,等等,基本上一律不做考虑。

而城市工业企业承包制就不同了,以钢铁行业为例,各家企业承包合同都不一样,宝钢是包盈(即保证某一个盈利技术的基础上,如有更多盈利,则企业可以按照某个分成比例留成自用),鞍钢是包亏(即保证某个亏损基数的基础上,如果企业少亏,则少亏的数额按照某个比例由上级财政提供补贴供企业留用)。

同一个企业,不同年份,承包基数和留成比例也不一样。比如宝钢,头一年利润基数是1个亿,留成比例是50%,结果当年宝钢盈利两个亿,企业提成了万做留成,上级主管就不高兴了,觉得企业居然这么能挣钱,于是下一年度,就给你定一个更高的利润基数,更小的超额利润留成比例。

结果,国有企业的承包合同就变成了活的,变成了上级主管可以人为操控的东西。既然如此,企业就不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市场,研究更新改造,研究成本管理提升上,而是用在和上级主管讨价还价上。如此以往,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没有提升,仍然躺在国家身上打滚儿耍赖。承包制失败了。

而农村就没有这个问题,农民知道一旦承包合同定下来,就是死的,多的少的全凭自己,也就只能一门心思用在勤奋耕耘,向土地要更多的余粮和效益上。

对于这个刚刚发生不久的失败案例,政府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在年代以后,尤其是在年代以后,面对产业升级,仍然是动用各种产业政策,对企业施加各种特惠。

政府的意图是,通过各种产业特惠政策,将有限的资源供给少数有希望的企业,引领国家的产业升级。但仍然整体上遭受了失败的命运。

首先,谁是国家产业升级的引领者?不是由企业自己努力行动,由市场自然选择,而是由政府选择。

政府选择了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做产业升级的引领者。以汽车行业为例,政府对一汽、二汽、上汽等央企,要钱给钱(股市圈钱、银行贷款),要政策给政策(关税壁垒、汽车产业名录)、要技术给技术(强迫外企与这些企业合资,搞所谓的“以市场换技术”)。

结果二十多年搞下来,真正可能成为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品牌希望之星的,反而是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这些爹不亲娘不爱的民营企业。

其次,对一些高科技产业,各地政府也是大肆搞所谓的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高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等等。

进园区以内的,政府给予税收、财政补贴、信贷、土地等各方面的优惠、保护。结果,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园区本身形成了一种非市场的优惠生存条件,企业可以赖在这些优惠上过的很滋润,哪里有动力去搞高科技创新,于是就生出了“不找市场找市长”的怪胎。

计划经济时代的一面红旗“大寨大队”衰落了,队长郭凤莲找到总理朱镕基,希望获得一些优惠贷款,让大寨这面旗帜在市场经济时代重振雄风,结果被朱总理顶了回去:我给你这些优惠,那其它千千万万个大队怎么办?如果你是靠中央的优惠重振了雄风,那你还有什么示范意义?!

道理是清楚的,可惜后来的当政者们在产业升级政策上没有搞清楚特惠的温柔陷阱,没有认识到普惠才是王道。

本章的中性原则,还可以用在企业管理上。那就是企业应该尽量用制度去管人,领导人要尽量少用私恩。制度规则订好了,谁贡献大就自动奖励谁;谁冒头就提拔谁,“谁升起谁就是太阳”。

3、中性原则还可以用在与朋友交往,待人接物上。

孔子说:对国君劝谏太过,会招致侮辱;对朋友劝谏太过,会招致疏远。

里面蕴含的道理,其实就是待人接物上的中性原则。作为臣子、作为朋友,有义务提出自己的忠告,但是对方硬是不听,也就算了,一味劝谏,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招致疏远和羞辱。

《道听徐说》讲座

主讲:徐华

内容:结合个人生活感悟、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研究心得,对《道德经》进行逐句解读。

欢迎大家有空到中央财经大学(本部)参加讲座,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公众平台留言评论,或加入《向老子问道》







































古代白癜风偏方
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2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