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共读道德经第五章2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8/7/13

这一章老子以天地喻道,分别描述了道的本体,道的德性以及修行见道的方法。《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的道德经,一个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另一个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今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蠹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今注今译》

本章分三段来说明:

一、“天地不仁”是说明天地顺任自然,不偏所爱。这句话是就天地的无私无为来说。“以万物为刍狗”,便是天地无私的一种表现。依老子看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只是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各物的内在原因而运动而成长。

先前的人,总以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有一个主宰者驾临于其上,并且把周遭的一切自然现象都视为有生命的东西。儿童期的人类,常以自己的影像去认识自然,去附会自然。人类常以一己的愿望投射出去,给自然界予以人格化,因而以为自然界对人类有一种特别的关心、特别的爱意。老子却反对这种拟人论(Anthropomorphism)的说法。他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依照自然的规律(“道”)运行发展,其间并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好恶感情或目的性的意图存在着。在这里老子击破了主宰之说,更重要的,他强调了天地间万物自然生长的状况,并以这种状况来说明理想的治者效法自然的规律(“人道”法“天道”的基本精神就在这里),也是任凭百姓自我发展。这种自由论,企求消解外在的强制性与干预性,而使人的个别性、特殊性以及差异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天地之间是一个虚空的(Vacuous)状态。虽然是“虚”状的,而它的作用却是不穷竭的,这和第四章的说法一样,这个“虚”含有无尽的创造的因子。所以说:“动而愈出”——天地运行,万物便生生不息了。这个“动”(在虚空中的“动”)便成为产生万有的根源了。可见老子所说的“虚”,不是个消极的观念,反是个积极的观念。

三、“天地不仁”和天地虚空都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引申。天地“无为”(顺任自然),万物反而能够生化不竭。“无为”的反面是强作妄为,政令烦苛(“多言”),将导致败亡的后果。这是老子对于扰民之政所提出的警告。

编者悟

允许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自然发展,最终处于一种平和平衡的状态。

慈怀新书

《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你入手了吗?

长按识别







































太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殿疯是怎样确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2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