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名句之ldquo有无相生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7/23
北京哪里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46566.html

《道德经》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然后引导出了“有无相生”的论点。

第一章提出了宇宙的“无”(混沌状态)和“有”(《河图》状态)的概念,本章提出了万物的无和有的概念。万物的无(无极)和有(太极),是生命形式的转化,是无极和太极的转化。从自然概念的无和有延伸到社会概念的无和有,社会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的概念也就出现了。

“有无相生”既是哲学命题,更反映了生命本质,这是无极与太极的转换,属于生命演化过程中的比较。

“有无相生”的“有”就是该物体的形体或状态存在,“无”就是该物体的形体或状态不存在。无和有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同一事物的两种状态不可能同时存在,但是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过程就是“生”,就是变易。“生”的过程既把无和有隔离开来,又把无和有联系在一起而成为有无一体。

有无相生,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互相依存,此一方是对方存在的基础。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可能存在了。生命的“有”之状态是太极,生命的“无”之状态是无极。

构成世界的事物多种多样,事物的多样性意味着差别普遍存在,任何差别都体现了事物的特殊性,体现了事物个体的唯一性,对差别的比较和归纳就构成了认识。人类认识宇宙天地,从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开始,而比较就是认识的基础。比较是相关事物的比较,比较是相同条件下的比较,是采用相同标准的比较,不同条件的比较构成了不同范畴的认识。

在《道德经》中,许多内容都体现了“有无相生”的性质,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为福之无,福为祸之无;“正复为奇”,正为奇之无,奇为正之无;“善复为妖”,善为妖之无,妖为善之无;相互间的变化都属于有无相生的变化。

存在体现为事物,存在不同的事物才会产生比较,比较产生于联系,联系产生于现象,现象产生于存在。

(参见《老子天道论》)

肖起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5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