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借至简心法解读道德经第一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4/9
甲氧补骨脂素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24434.html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第一个“道”是什么意思?从佛家智慧里叫“阿弥陀佛”、“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光,无量寿”;在道家管他叫“无极”、“叫天人合一”;在基督教管他叫“唯一”,在空间系统里叫“N维N趋于无穷大”。所以“道”指的是人类所有的智慧的最高境界。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描述,那它就是不是常“道”。所谓言语道断,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刘丰老师也没说N维N趋于无穷大就是道,N维N趋于无穷大本身就是个名词名相,名曰N维N趋于无穷大,是意识自由度达到那个境界的一种描述,一种方便的,通俗的,普世的描述。

还有一种解读是:“道可道”这两个道都是一个意思,因为在老子的时代所有文献里就没有道是说的意思。只要不是自己接通了道,并得到了道,即使老师把道传给你也不会长久。借用的,外求的都不会长久,可能只是在那个当下能量场你有一点感悟,但过了那个时间节点马上没有了,因为道只在内在,你只有把自己唤醒了才可能接通道的活水,从而悟道,得道。

这句话有一个词比较重点,就是“恒”字,这个恒是不变,不易,守一的一种状态,也通“常”,在以后的章节里这个常出现的非常多。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第一个名指的也是一种守一的状态,也可理解成最高境界的智慧。第二个名是给任何概念,任何事物你只要给他贴上标签,命名,他就从智慧降成知识了,本体与终极规律通过“人的认识”被转化成了“名”,也就是思维对道的理解与描述,而形成的各种概念逻辑等。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这里出现了“无”和“有”两个字。在读《道德经》之前你必须了解《道德经》的纵向逻辑关系。无极是一切所有终极投影源,也叫道法自然,也叫N维N趋于无穷大境界,在这个境界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属性,就是空性,无,神性,和不死的恒常性。无极生太极,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像生八卦,八个物质像和八个信息的像,没有呈现的信息集合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形成八八六十四卦,它就是我们三位空间一切存在的事物的基因,也就是事物的基本频谱。但呈现三维空间的像只是投影而已,都具有成、住、坏、空的性质,都会消失。无极以下都是投影,都是有的呈现。

道法自然,自然的反义词是人为,就是说起念了,执念了,想有了,所以这就是欲望。一旦开始执著这个念的时候,你就可以对这个念产生叠加,这个念只要一产生叠加它就开始念念相继,继续叠加,叠加到最后就是这么复杂的世界。

“有”的投影源是什么?是“无”,是空性,所谓缘起性空,空性就是最高投影源。万有是从空中生起的。表面看来纷繁的事物,都是无中生有的。空性智慧可以化现出无穷的境界,这就是“一空万有”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最妙的一点,就是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无的妙用。老子在这一章强调的,也是有的“利”和无的“用”。这里面有一种姿态。也就是说,你必须明白,无论做什么事,达到最高境界时,都是让“无”生起妙用。因为,“无”是一种无功利的境界,它没有任何人为的东西。

真正的博大,不是“我容纳你”,而是我的心里没有门槛,也有无穷的空间,任何存在都可以流向我。不同的存在流向我时,我就会展现出不同的外相。水流向我,我就成了海;风沙涌向我,我就成了沙漠;无数的石头滚向我,我就成了大山……天地以虚,能容万物,它容得下日月星辰,容得下风雨雷电,容得下空中飞过的鸽子,容得下宇宙万物。如果天地不虚,填满了自己的东西,外界的一切就进不来。天地间就容不下万物。

这个宇宙的全息代表着所有信息,它本身并不执着在任何一个呈现的像上,但他可以任意呈现任何的存在。这叫空性,不是没有,如果你说空性就是没有那你就不理解空性的本质。空性的本质是外有全在里边,但它不以任何一个有而执着,它之所以不以任何一个有为执着,是他保持了每个当下具备所有有的可能性,这是空性。你可以在里面创生任何的有,但你又不执着任何的有,这是空性的本质,很多人讲来讲去各种方式来描述空性,借着这个全息的科学语境你一下就理解空性是万有,真空里有妙有。

在最高维度,在N维N趋于无穷大智慧空间无名可立,无名可指。因为在最高维度没有欲望,没有分别,没有认知的空性状态。"无名天地之始",这是无私无欲无分别的婴儿境界,这是本知本体所在的初始之境,知能感知面对之境,但没有识别,所以是"无名"之境。在“有名,万物之母也”中的“有”把名给分别了,出现了念。这句话中的“母”指的就是三维空间,把三维空间的所有都贴上标签就有了三维认知。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无欲就是无用,虽有知,但是没有欲,没有想要认识什么。知不作为,不生分别,但是天地已经有了,这正是"无名天地之始"的境界。所以"恒无欲以观其眇"是对"无名,天地之始"的进一步解释,讲到了实际的知境。在这个境界,知是无为的,一切都不认识,一切都在自然变化,一切都没有定名,一切都没有落下来,这时就看见了自然的永恒之变,所以见一切是眇。一切都通了,就是妙。贯通所有的分别,才有奇妙的感觉。

一个见道的人,看一切存在都是一次性的,无法重复,都是妙。因为他没有落在可道里,不在有为上看,这就叫"恒无欲"。我看到了,感受到了,但是无欲无为,无所分别,无所抓取,任其自在自变,无法预料,这就是妙。

"恒有欲以观其徼"就有为了,有为之知就有分别了。知有欲才能作徼,徼就是分别界定。知在欲中不断地区分界定,愈看愈小,愈看愈精,这就是"观其徼"。所以"恒有欲以观其徼"是有名之知的具体境界,这是进一步解释"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的。

知无欲,看见的是自然之变,它没有分别,全体在变,所以叫道。知有欲,看见的全是分别,而且分别不尽。无欲所见的自然是生生不息的,有欲所见的分别也是生生不息的,所以无欲观与有欲观全都生生不息,无穷无尽,都是玄,所以"同谓之玄"。

知可以进入无名的境界,也可以进入有名的境界。这两个境界都是玄。玄是永远看不尽,不见其底。人类发明了电子计算机之后,就开始用计算机计算圆周率,至今算不尽,这就叫玄。为什么算不尽呢?因为这是用分别来计算不分别,所以永远算不尽。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同出”中的两都指的是哪两者?指的是有和无。

所以人无欲,才能跟从自然,进入永无止境的自然之变,这就是道。人有欲,就总想完结,总想终止,总想抓住一个什么,因此违背了自然,不能长久,这就是可道。

玄是永不停息,无所着落,总是悬着。玄这里指的是高维,玄之又玄指的是不停地提升自己的意识自由度,不断提高自己意识度你会得到更多的秒有,这就是众妙之门。人都不喜欢悬,喜欢落实。人要分别,就是为了落实。可是作了分别,还是落实不了,因为在分别中得到的落实都是暂时的,都是假的,都是虚的。分别之后必然还有分别,于是进入了分别之道,落入无穷分别之中,也就是层层叠叠的投影。这就是"恒有欲以观其徼",结果仍然是玄,仍然是投影。

老子最后落实到一句话:"众妙之门。"自然的妙变永远看不尽。无论我怎么看,它都像是在不断地在开门,无论我往哪儿走,到哪儿去,面前都好像在开门,总有新门开启,总有前所未知的、无法预料的东西呈现。一切都在变,一切都不能定。虽然每提升一维都会比三维多出无穷的美丽,但在中间任何维度,任何层次都有障碍,我只有起心到N维N趋于无穷大看下面的所有一切才了了分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