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云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固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华:虚华。
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薄:指礼之衰薄。
有德之人不表现出德,其实是有德;没德的人口不离德,其实是无德。有德之人自然而为不故意表现出德,无德的人好像自然而为却故意表现出德。崇尚仁的人表现出仁是不得已的,崇尚义的人表现出义是故意的。推崇礼的人表现出礼没人回应,于是伸出膀臂强迫人。因此离弃了道而后有德,离弃了德而后有仁,离弃了仁而后有义,离弃了义而后有礼。礼,忠信不足,祸乱之首。前面崇尚的这些东西,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于道的沌厚,不居于道之外的浅薄;立身于道的朴实,不居于道之外的虚华。故去彼取此。
一、德、仁、义、礼等而下之。
在我们的常识中,德、仁、义、礼好像是了不起的东西,在老子看来,这些东西都是等而下之。所以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什么意思?有德之人不表现出德,其实是有德;没德的人口不离德,其实是无德。有德之人自然而为不故意表现出德,无德的人好像自然而为却故意表现出德。崇尚仁的人表现出仁是不得已的,崇尚义的人表现出义是故意的。推崇礼的人表现出礼没人回应,于是伸出膀臂强迫人。礼是最没有耐心的,甚至是暴力的。
二、德、仁、义、礼都是缺失。
德、仁、义、礼现象上堂而皇之,其实都是缺失的产物。所以老子说: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德是道的缺失,仁是德的缺失,义是仁的缺失,礼是义的缺失。换句话说,亏缺了道就用德来夸口,亏缺了德就用仁来夸口,亏缺了仁就用义来夸口,亏缺了义就用礼来夸口。
三、礼是忠信不足、祸乱之首。
在老子看来,礼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既没有忠信,又滋生祸乱。所以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用礼来节制人心,维护伦理秩序,就像叫饥饿的人做君子一样。里面饿的发慌,空气是不能当饭吃的。文化失去了根本,教条是治不了人心的。
四、德、仁、义、礼都不足取。
礼是这样,义、仁、德也是这样,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危害大与小罢了。所以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德、仁、义、礼是道的虚华,愚昧的开始。好像是从道出来的,其实是越来越远离道的勉强。越是头头是道,越是偏离大道。现象上是有所作为,实质都是妄为。所以老子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就是立身于道的沌厚,不居于德、仁、义、礼的浅薄;立身于道的朴实,不居于德、仁、义、礼的虚华。
老子说:故去彼取此。就是要从德、仁、义、礼的虚假与混乱中归回大道。
而且喜好目明吗,是混乱了色彩;喜好顺耳吗,是混乱了声音;喜好行仁吗?是混乱了真实;喜好仗义吗?是违背了常理;喜好礼仪吗?是助长了机巧;喜好乐声吗?是助长了奢靡;喜好成圣吗?是助长了才艺;喜好智巧吗?是助长了挑剔。天下要安定人们的情性,这八种喜好,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天下安定不了人们的情性,这八种喜好,就会纠缠专横,祸乱天下。然而,天下却开始追捧、抬爱这些。太过分了,天下都被这些迷惑了!又岂能因为太过,就抛弃了这些!反而是斋戒了去谈论,跪坐着去学习,跳着舞去赞美。我对这些能怎么样呢!所以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最好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就会安定人们的情性。
选自《庄子》在宥篇
云杰原平人,原平时光读书会成员。愿用声音传递诗歌之美,追寻一份平淡而真实的生活。
特别鸣谢山西佳诚液压有限公司山西新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忻州市晋龙汽车运输服务有限公司往期回顾任美英黄花慢9任美英
黄花慢10任美英
黄花慢大结局杨妙川
熟皮人刘勇
我再也看不见衣服后面的任何东西了贾耀中
虫蚁贾耀中
百索大型纪实文学《大湄公河》演播回眸篇陈各非:解读《道德经》第三十七章NO.
《庆余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