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努力,每个人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道德经》每一章节的内容。只是随时间的推移,会产生遗忘。但如果此时有一些提示信息,很多人都能回忆出来。所以,一个有效的提示系统,对唤醒记忆就很重要。
数字密码可迅速定位章节;荒诞不经的联想故事可以帮助准确回忆章节的内容。只要我们熟记0~99的数字密码表,即可迅速建立起整本书的回忆搜索体系。
当然,很多人根本无需借助这些工具,就能很好的记下整本《道德经》,对他们而言,这些工具是多余的,毕竟这是个人能力的不同。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借助工具实现整书记忆,一定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
这里分享《道德经》整本书理解、记忆方法,希望对读者有点滴之助,唯愿更多的人有所收获。
《道德经》全书理解、记忆法(目录)
第1章道可道第2章天下皆知美第3章不尚贤
第4章道冲第5章天地不仁第6章股神不死
第7章天长地久第8章上善若水第9章持而盈之
第10章载营魄抱一第11章三十辐第12章五色令人
第13章宠辱若惊第14章视之不见第15章古之善
第16章致虚极第17章太上第18章大道废
第19章绝圣弃智第20章唯之与阿第21章孔德之容
第22章曲则全第23章希言自然第24章企者不立
第25章有物混成第26章重为轻根第27章善行
第28章知其雄第29章将欲取天下第30章以道佐人
第31章夫兵者第32章道常无名第33章知人者智
第34章大道汜兮第35章执大象第36章将欲歙之
第37章道常无为第38章上德不德第39章昔之得一者
第40章反者道之动第41章上士闻道第42章道生一
第43章天下之至柔第44章名与身孰亲第45章大成若缺
第46章天下有道第47章不出户第48章为学日益
第49章圣人常无心第50章出生入死第51章道生之
第52章天下有始第53章使我介然第54章善建者不拔
第55章含德之厚第56章知者不言第57章以正治国
第58章其政闷闷第59章治人事天第60章治大国
第61章大邦者下流第62章道者第63章为无为
第64章其安易持第65章古之善为道第66章江海之所
第67章天下皆谓我第68章善为士者第69章用兵有言
第70章吾言甚易知第71章知不知第72民不畏威
第73章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①,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疑难字词:
1、斫(zhuó),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斫伐。斫丧(sàng)(喻摧残、伤害,特指因沉溺酒色而伤害身体)。
全篇通读:20遍,最多用时5.71分钟;
无错通读一遍最快速度:10.28秒
全文理解、记忆:用时20分钟
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老子认为,用兵之道不是为了发起战争,而是为保家护国,只要能“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说一般人并不怕死,以做生意的人来讲,中国老古话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只要有钱赚他敢冒险,不怕杀头;如果不赚钱要赔本,绝对没人会干的。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民不畏死”之故,人并不是真正的怕死,所以“奈何以死惧之”。从老子这句话看到春秋战国时代,都是以死来威胁,作为统治的方法,这是最笨的事情。现在有些集权统治的国家也是走这个路线,杀了那么多人,而人民真的怕了吗?没有。人们会怨恨反抗,就是基于这个威胁,所以说没有用,因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假使说人的心里真怕死的话,当局就可以用杀来威吓,天下岂不是就可以得到太平了吗?但是,根据历史的法则,越杀越不太平,越以杀统治越造成社会的不安和愤怒。孟子也曾说过“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就是统一,政治的王道思想,不是理想主义,而是非常现实;真正的仁慈,就是最高的手段,也是最高的成功。不过,如果把仁慈视做手段运用,那就犯了错误,也就不会成功。这是老子说的道理。
“常有司杀者杀”,人们常以杀去威胁人,以为权威可以控制一切,这是绝对错误的。但是,无地间有一个真权威,宗教家把它塑造成一个神,一个魔鬼,或者一个上帝、菩萨,这些都是形象而已。任何的宗教都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佛教也不例外。但是,为什么我们也礼佛呢?我们也知道那是偶像啊!礼佛是因为他使自己生起真正的恭敬心,这不是偶像不偶像的问题。如果认为拜了这个偶像就得福根,那才是错误,那是不懂宗教;任何一种真正的宗教都是不拜偶像的。偶像代表的是真心,是诚敬的精神,所以偶像并不错。
在哲学上的道理来说,宇宙间真正的赏罚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地生万物,同时也杀万物,因为结束你的时候正是爱护你。秋天到了,万物必定凋零,今年的草木凋零了,明年的草木生长得更茂盛。不经过这一杀,就没有下一次的生,所以生杀之间或利害之间,的确很难评断。人的生死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老子提出来“常”,那是一个永恒无形的存在,这个“常有司杀者”,等于管理生杀的权柄。“司杀者杀”,只有它有能力、有道德、有理,可以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为代大匠斫”,但是我们人如果替代这个决杀权,那就是代。这一句话很容易解释,张献忠的“七杀碑”有他的杀人哲学,他说:“大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一连七个“杀”字。人活在世界上,哪一样事情对得起天地呢?这是他“杀”的哲学。可惜张献总没有读过《老子》,“代司杀者杀”,张献忠说他是替天行道才杀,就是所谓“代大匠斫”。
假使他是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去杀的。可是上天真正的刽子手,它有好生之德,也有好杀之能,这是一个形而上不可知的力量。像张献忠这样自认替天行道,根本是错误的,因为老子说:“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你代天去杀,很少有自己不受伤的。试看张献忠的历史就知道了,哲学理论虽然没有错,可是你不能代表上天行道,因为这个职权并不属于你。这是宗教哲学最高的道理,也是中国政治最高的哲学,只有仁慈、仁爱,所以决不可以代杀,杀是另外一个道理。
够确保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稳定就可以了,不可以逞强于天下。一旦遇有战争,到了必须用兵的时候,也要遵循大道的原则,不宜过分用兵逞强,只要能够保全自身就足够了
=====记忆的方法=====
章序号(地点桩):74
地点桩出图:骑士(点击查看数字密码表)
标题关键词:民不畏死
标题关键词出图:明朝部委司(朝堂)
内容关键词:民不畏死奇者司杀匠斫希有
内容关键词出图:明朝部委司骑着厮杀讲着西游记
章号/标题记忆(出图片):一位武士挥刀冲进明朝部委司的朝堂(骑士+明部委司)
文章内容记忆(关键词链接故事):武士挥刀冲进明部委司的朝堂,部长骑着马与武士厮杀,嘴里还讲着西游记给自己壮胆。
起名/改名预测:股票/生意/婚姻/合作
飞灵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9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