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这个人,没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汉文帝的时候,他在河边盖了一座茅草小屋住着。汉文帝经常读老子的《道德经》(当时叫《老子经》),十分喜欢这本书,就命令皇家子弟和大臣们也都要读。尴尬的是,文帝对书中有好些不理解的地方,他身边的文士们也说不明白。不少人跟文帝说,河上公能解释老子《道德经》。于是文帝就派使者带着他不明白的那些问题去询问河上公。
河上公淡淡地对使者说:“道尊德贵,不可遥问也。”意思是说:道为尊,德为贵,是不能隔着遥远的距离来询问的。
听使者说河上公架子挺大,文帝就来到他的茅屋亲自向他请教。但文帝不是刘备,他虽然一顾茅庐,心里却有气。他对河上公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
这几句话有学问,说明文帝确是爱读书的皇帝。前四句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意思是:整个天底下都是帝王的领土,凡是在水土上生活的都是帝王的臣民。
中间两句出自《道德经》,原文是:“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意思很明白:世界上有四样东西最为尊贵,帝王就是其中之一!文帝不愧熟读《道德经》,信手拈来,理直气壮啊。
接着四句话就更不客气了:你虽然是有道之人,但仍然属于我的臣民,你怎么就不能委屈一下自己,为啥一定要显得比我还要高贵呢?
听皇帝说完,河上公拍了拍手,盘坐着(是否盘坐不太肯定,考虑到汉代人席地而坐,盘坐的可能性很大)腾空而起,慢慢升到虚空中,离地有几丈高。(公即抚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中,去地数丈。)
河上公在数丈高处,低头看看文帝,又抬头回答道:我上不沾天,中不连接别人,下不居于地面,哪来谁的臣民呢?(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
河上公这几句话,铿锵有力,但搁在今天就不一定站得住,那时候没有领空的概念。当然,不是这几句话镇住了汉文帝,而是河上公显露的功夫。
这时候,文帝就下车来,行跪拜礼,恭恭敬敬说道(帝乃下车稽首曰):
我德行不够,勉强统领着先祖们的大业,才能不足却责任重大,一直担心自己不堪重任。我虽然治理国是,但心里是尊重道德的。我生性比较愚钝,很多事不明白,非常希望有道的您能教导我。
河上公看皇帝说得诚恳,就坡下驴,传授给文帝两卷书——毕竟河上公的目的也不是跟文帝为难。然后对他说:
你深入研读这两卷书,对于《道德经》的疑问就会全都明白,不需要多说什么。我注解这本经书以来,已经有多年了,只传授过三个人,加上你就有四人了,不要把它拿给不适合的人看。
说完这番话,河上公就不见了(言毕失其所在)。不一会儿,“云雾晦溟,天地泯合”。忽然而起的云雾似乎使天地泯合在一起了。
这是晋代著作《神仙传》记载的故事,作者是儒、道、医、药兼修的大学者、高人葛洪。葛洪在深研各种道术基础上所著的《抱朴子·内篇》是指导学人修行得道的理论,《神仙传》则是葛洪认真梳理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后形成的一部修行案例。书中所记未必都是真实,但也未必全假。
据中华书局《搜神记》注解中介绍,河上公可能为东汉中后期人,其注解的老子《道德经》,名《河上公章句》或《道德经章句》,是最早的《道德经》流行注释本。河上公的主要贡献是把《道德经》分成81篇,并且用简明的语言从养生之道角度阐述了《道德经》的义理,同时阐发其中的治国之道。他主张通过自身修炼可达长生不老,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关河上公是东汉中后期人的说法不知根据是什么,《搜神记》记载的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汉时。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传》中记载有一个“河上丈人”,相传他是仙人安期生的老师,很多人认为这位河上丈人就是河上公,时间倒是对得上。
不过,在《神仙传》中,河上公说自己注解《道德经》以来,已经有多年了,似乎有误。按一般猜想(没有准确记载),老子出生于周灵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年,比孔子约早20年。汉文帝是公元前年—前年在位,距老子的时代只有年左右。所以,年的说法令人匪夷所思。除非,老子是一个超越时空的存在。
包月阳的清水斋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9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