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七十四道者,万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9/9
北京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786407.html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是万物的庇荫。它是善人的宝贝,不善人的依靠。美妙的言词可以用于社交,高贵的行为可以赢得尊敬。人就算有不善的,又怎能舍弃道呢?

道是万物存续生息的初始根源和终极依靠,它平等的对待万物和每一个人。善行的人,道会成就他。他的言行因为顺应了道,涵养了内心的高贵,亦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不善的人,道也不会抛弃他,即使其行为背弃了道,但在最终归属上,却无法摆脱道,还是要“尘归尘,土归土”。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对待“善与不善”之人,是没有区别心的。

道无远人,道无弃人,道家始终以整体与超越的维度看待一切。人生于世从时间上看,不过“俯仰之间,忽然而已”。人在天地万物中,也仅为其中之一,而我们所在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之中,亦仅是沧海一粟。从超越的意义上看,万物确实是均等而一的。

《庄子.秋水篇》中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意思是说站在“道”之超越的维度上,万物均等无所谓贵与践。如果把角度调低到万物自身的位置上,万物均各自为贵,又以他物为贱。

以,当视野维度得到提升之后,也就自然摒弃了观念上的“狭窄与偏执”,对待人与事也会变得宽容达观与谦和友善。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继续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说的亦是同样的道理。也只有回归到超越的“道”的维度上,才可以放下恩怨是非,真正做到“以德报怨”。

由此联想到家庭教育,孩童受人尊重的美妙言行,富有魅力的人格气质,既是孩童内在胸怀宽广与视野高瞻的外部显现。又是孩童生长遵从和顺应“道者,万物之奥”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有一首极为扩维的七律《送瘟神》,写出了一代伟人极为超越与旷达的心境,“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正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陪伴孩童舒展身心于天地,涵养性情于今古,又始终“尊道而贵德”,守持谦卑与内敛。我想这就可抵达老子在本章所畅想的境界,“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那悟道者的风范了吧。

作者

心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00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