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民之轻死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1/23
湖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道德经》的第七十七章:“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民之轻死”,老百姓为什么会不怕死?蝼蚁尚且偷生,老百姓为什么轻死?那肯定是活不下去。“以其上求生之厚”,帛书甲乙本写的都是“以其求生之厚也”,“生”,養也。《周禮·天官·大宰》五曰生以馭其福。《註》生,猶養也。賢臣之老者,王有以養之。《左傳·哀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左傳·僖二十七年》於是乎出定襄王,入務利民,民懷生矣。《疏》懷生者,謂有懷。求生:这里指生活享受。“轻死”指的是不畏死亡,也就是根本不把死亡当回事。从消极的意义上说,轻视生死就是一种铤而走险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都是悲剧性的、破坏性的。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轻视死亡就是一种与邪恶势力斗争的行为。“求生”指的是维持生命的活动。“求生之厚”有两层意思:一是把满足生活的需要或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这件事看得很重;一是为满足个人生活的需要或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付出了太多的财力。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如果一个人对死亡不再重视了,那么他就不再惧怕死亡了。当领导者,特别看中自己生命的时候,就不断去捞取,老百姓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统治者过于注重自身的安逸和享受,必然会占有和利用大量的物质财富,那样人民就会缺衣少食,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了。面对这种不公正的现象,人民实在不堪忍受,所以才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铤而走险。“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那些不为自己生命利益、生活条件去谋取的人。“是贤于贵生”中的“贵生”是把自己生命看的非常宝贵。“贤于贵生”比那种单纯考虑自己生命状态的人贤德得多,高尚得多。只有那些不考虑自己生命利益,不单纯为自己生命利益去考虑的人,才真正的比那种一味追求自己生活质量的人要高尚贤德的很多。宋朝立国之初,皇帝们都提侣节俭。宋太祖赵匡胤就倡导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生活一直很朴素,睡的宫殿里只挂着青布和苇帘,用的丝织品都没有绣图案。有一次,赵匡胤把一件用麻做的衣服展示给身边的人看,说:“这是我以前穿过的衣服。”他的御轿已经修理过好几次了,且无装饰。皇后问他:“陛下既做天子,怎么不坐一个好的轿子,并用金银装饰一下呢?”赵匡胤严肃地说:“我以四海之富而富我,别说轿子,我管的金银就是装饰宫殿也用不完。但是,天下的子民若都用金银装饰,则不能装饰一个纽扣。国家之财是天下百姓之财,我不能随便用。天子要以有余奉天下,以后你不要再说这种话了。”到了北宋后期的宋徽宗之时,一改先祖节俭之风,大肆铺张浪费。他信任蔡京、王葡、童贯、梁师成等贪官,疯狂地榨取民脂民膏。百姓无不咬牙痛恨,暗地里称他们是“贪贼”。宋徽宗过着极尽侈靡的生活,蔡京千方百计地迎合他,提出了一个“丰亨豫大”(即丰盛、亨通、安乐、阔气的意思)的口号。在大造庙宇、宫殿和园林的同时,组织大批人力,从全国各地寻找“绝世美女”。大肆修建宫殿,为了能够修建出延福宫,宋徽宗拆掉了大部分的居民区和集市甚至连军队驻扎地都要被迫挪地。当时为了能够让这场浩大的工程顺利进行下去,宋徽宗还派5个太监共同监管着这些人们劳作。当时这位君主根本就不知道修建这场工程将耗费如此大的财力,他只知道要把宫殿修的金碧辉煌。等到这座宫殿建成之后,也成为了宋徽宗的主要娱乐场所。在这座宫殿里存放着非常多的金银财宝。宋徽宗不知金钱贵重,直接挥霍。他手底下有6位大臣,这6位大臣每天都在巧妙算计,所以让宋徽宗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扭曲。当时这些大臣告诉宋徽宗应该增加朝廷官员的数量,背地里却背着君主做那种卖官的违法事情。其实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让大臣收获更多的利益。当时这些买官的人其实是不用工作的,却每天都在领着朝廷的俸禄白白耗费国家的金钱。由于以上宋徽宗做出的这个事情,让当时全天下的百姓都对他失望。宋徽宗也在不知不觉中耗费了所有百姓的民心,让北宋加速了灭亡。如果当时百姓对于这位君主有信心的话,他还有可以挽救的局面。但是当时百姓对他已经彻底失望了。“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人民之所以会轻生冒死去触犯法律,是因为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才轻生冒死。只有那些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奉养奢厚的人更胜一筹。(若樨学习道德经笔记。)编辑:屋南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0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