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豪说道德经之77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12/30

文|马英豪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一章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讲的是自然现象,第二段由自然现象而引申到做人,第三段讲圣人之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即自然之道,即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什么样的?这和张弓射箭是一样的。张弓射箭,如果抬得太高了,就要低一点;如果太低了,就要高一点。自然的道理就是这样,多了就使之损失一点,不足了就使之补充一点。

这个道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易经来的。易经讲究的是否极泰来,物极必反。什么事情,到了极致,就一定会走向反面。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

这就象拉弓射箭,又象是弹琴,不能太紧,太紧了就要松松,也不能太松,太松了就要紧紧。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出头的椽子先烂,因为出头,所以就让它烂。就象高山,因为高,所以一定会让它损失,最后高山低陷,变为大海。自然有一种内在的平衡机制,让弱的变强,让强的变弱。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大自然的规律,就是消除掉过盛的,以弥补那些不足,从而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而人事的道理就不是这样了,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富的更富,穷的更穷。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题目就是《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老倒霉》。

那这会不会与前面讲的自然之道相违背呢?这之间有没有矛盾呢?没有。后面还有一句[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能够把自己多出来的奉献给天下人呢?只有那些有道的人。或者说,那些有道的人,会把多出来的财富奉献给社会。

这就是秘密和关键所在。那些富人,是不是上天就不管他了?不是。有钱的人,如果仍然很贪焚,只想着去揽财,那么,老天要么是把他的财富收回,要么是连人带财一起收回。还有一些富人,知道自然之道,他主动地把财富施出去,而因为他有这个慈善之举,上天又会给他更多。上天给他更多,他又会捐出更多,他捐出更多,上天又会给他更多。这样,就达到了平衡,和自然之道并不违背。

就好象用杯子喝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施出去,只想往杯子里装,那结果就是水溢出来,到最后,他自己真得到的,仍然是那杯水,没有更多;另有一个人,他不停地把水施出去给他人喝,然后,就又有水倒进杯子,最后,实际上他是得到了很多的水,这些水,既属于他,又不属于他,不属于他,又属于他。

《道德经》最后一章的一句很说明问题: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这句话应该是对这一章“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最好的注解与补充了。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好好参参这句话,这是发财致富的秘诀!

王凤仪:我三十九岁那年春天,家里只有七斗小米。我在南山守坟,来求我讲病的人,越来越多,都是从一百多里路以外赶来的。有些人从一早等到天黑,还没轮到讲病。也有等我讲完了病天也快黑了,没有办法再往回赶路,我只好叫人送他们到村里去讨宿(借住宿处),每个人,由我家分给一碗米,求人代饭(恳托借宿人家代为煮饭),人多时连王家营子都住满了(王家营子为邻村),连我家里的人在内,都是吃这七斗米。从春天吃到秋天,缸里的米也不见少,真吃出神来了!

王凤仪这个故事,真的体现了“既以为人己愈有”的道理。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所以,圣人是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什么道理?就是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处处为他人着想,自己赚了钱,但是不作守财奴,自己有功,但是不居功自傲,并不想着名利,因为有这个心,所以,对于上天来说,其人才有大用,所以,上天会给他更多。

什么是贤?《庄子·徐无鬼》曰:“以财分人之谓贤。”

贤字,繁体写作“賢”,从臣从又从贝,意思即是分钱给下面的人。

怀平常心,走不寻常路。

简单就是力量,改变赢得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