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形成“道”、“德”思想的间接原因就是:
一是受先秦“阴阳”观的影响。
据传,伏羲创“阴阳”以及“八卦”。以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哲学观。这种哲学的一大成果,就是造就出了一大批诸如“阴阳家”这样的方家术士。老子也位列其中。但是,老子在思考“道”的时候,将此阴阳观贯穿其中而产生出了新的认识,即在老子看来,“柔弱”与“刚强”的关系就是“阴”与“阳”的关系的反映。以此,就能做到以“阴阳”观去认识人的自然生存环境,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与历史上的“阴阳家”划清了界限。
二是受山川地理的影响。
老子“西游”,一路走来,必然会受到沿路山川地理的影响,而带来思想认识上的启发。
比如,荣德山的一些地貌特征就可能激发老子“阴阳”及其“辩证法”思想。
对于“阴阳”的联想:
其一、荣德山,即老君山,有“大老君山”与“小老君山”之分。大老君山,在西,雄奇峻险;小老君山,在东,尖耸秀拔。两山相距约6公里,互为映衬。这种地貌,也就如阴阳家所说的“大地之乳”。
其二、在荣德山,即大老君山上,有在整体岩石上形成的“鸳鸯池”。其积水不多,但四季均衡。
对于“辩证法”的联想:
如,据南宋《舆地记胜》记载:荣德山,即大老君山,“其山在山谷之中,独拔五百余丈”,但是几十里路之外的“资州、昌州、富顺皆见之”。这样的地貌特征,就可能激发老子的“高下”、“远近”等等的“辩证法”思想。
因此,老子“西游”和在荣德山,形成了老子的“道”、“德”思想,以及“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正奇”、“攻守”、“进退”、“高下”、“远近”等等辩证法思想。并以这些辩证法思想作为“条件”,而支撑起了“柔弱胜刚强”这一老子的核心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德经》。
所以,如果没有老子“西游”和在荣德山清清静静的对周王朝的兴衰得失的一番思考,又哪里可能写得出《道德经》?由此,可以说明,老子的《道德经》最终形成于荣德山。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