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都知道美的东西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的东西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当然,美不仅仅指艺术之美,还有自然风光之美,人文环境之美,人体形象之美,以及心灵思想之美,等等。
不同的时代对“美”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对“美”也有不同的理解。不管怎样,追求“美”都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反映。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子认为,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是因为丑的存在;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是因为恶的存在。
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就会崇尚美、厌恶丑;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追求善、斥责恶。于是,“美”与“善”,已不仅是审美标准,更是一种社会规范,一种道德修养。
《孟子·离娄下》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意思是说:西施是公认的美女,但她如果沾上了不洁之物,路人也会捂着鼻子从她的身边走过去。这说明,“美”是有条件的,是会转化的。“美”的事物一旦被玷污,人们就不再欣赏它、赞美它,反过来还会躲避它、嘲笑它。
“一个面目丑陋的人,如果能洁身持戒,同样可以祭祀上帝。”《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会有人认为他丑吗?这说明,“丑”也是相对的,是能扭转的。“丑”的事物如果能扬长避短、改过迁善,就会被人们承认、接纳和尊重。
凡心智正常的人,都有求美、羞恶之心,这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能将美与善发扬光大者,就是圣人。黄帝、唐尧、虞舜、夏禹,这些中华民族的祖先,皆具备仁、义、礼、智、信各方面的美德,所以世世代代被人传颂。
人们敬仰圣人,就是人性崇尚美、追求善的反映。美与丑、善与恶是两个矛盾的对立面,但它们却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所以说,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的,都与矛盾的对立面一起运动着。
矛盾是绝对的,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矛盾的变化,又会产生新的矛盾。没有人能阻止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同样没有人能阻止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