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倒解老子道德经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4/10
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道德经》的最后一章,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思说的是真实可信的话听起来不受用,受用的话听起来不真实,善良淳朴的人不善于辩论,善于辩论的人心地不善,智慧的人并不博学,博学的人必定不聪明,圣人是不去故意积累的,因为他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给予别人,自己所得却越来越丰富,天下的道理,都是有利而无害的,圣人的道理则是给予而不索求的。

这段话其实非常具有哲理和启示意义,言谈的真诚与否,或许跟是否中听并不必然关联,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联系紧密的。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所表示的那样,他人对自己恭维,一定是有所求,故而言辞必然要修饰一番,尽可能让人听起来舒服,而其中的真实度则必然要大打折扣,故而“信言不美”,真话大部分都是刺耳的,于是才有那么多人喜欢“皇帝的新装”而不去在意真正的本质。

善者是否善辩,这个也是需要辩证来看的,我们都知道一些偏僻闭塞之地的民风比较纯朴,他们的生活简单,所以言辞比较笨拙,不善于与人沟通或者分辨。虽然不能说这些人都是良善之徒,毕竟还有“穷山恶水出刁民”这样的说法,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善良一些的,故而“善者不辩”,过于辩论只能给人带来狡黠诡辩的印象。

至于智慧的人是否博学,这也需要一定的分析,但可能的情况是智商高的人习惯于轻松处理问题,学习效率很高,所以才会产生懒惰的心理,不去刨根问底,以至于什么事情都浮于表面,不求甚解,才造成并不博学的结果;而天资不是很优越的人,则会加倍努力,勤奋好学,以至于最终可以博学广闻,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见识。所以说“知者不博”。

这三种情况其实都是在说付出与回报的道理,想要获得更多,就要付出更多,想要获得真实的评价,就要更为诚信和谦逊;想要获得更高尚的品格,就要多做事少说话,不要争辩,重在务实;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就不要耍小聪明,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所以圣人从来都不做“守财奴”,而是很大方地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是给予,是付出,是奉献;不争,是淡薄,是平和,是谦让。老子想要告诉大家的是,长久稳定的和谐发展,其要义是多付出奉献,多为他人考虑,创造价值,实现自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26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