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一席话,胜读数年书。
站在大师思想高处,领悟圆融人生。
欢迎来到《听曾仕强谈国学与人生》课堂!
这讲很重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回忆他快40岁的时候,身体突然被检查出多种疾病,家人特别为他担忧。
身处人生低谷的曾教授,在父亲的多次劝导下,开始研读《易经》。就是从那时起,曾教授的身体状况慢慢地发生转好,他也从《易经》中领悟了“以不变应万变”即“持经达变”的道理。
曾教授告诉我们,“持经达变”是人类要坚持的四字原则,凭此人类才可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里,轻松地解决问题,做出正确决断。
01先有规矩定方圆
曾仕强教授说:“持经达变包括两个东西,一个东西叫做有所变,另一个东西叫做有所不变。有所变就是《易经》里讲的变易,有所不变就是《易经》里讲的不易。”
既保持着变的部分又保持着不变的部分,这是我们中国哲学独有的精髓,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西方哲学体系里“变”就“变”,“不变”就是“不变”。而《易经》所述的持经达变,正是在不变里伴随着变。
曾教授曾在讲座上说:“一直不变或者一直变的事物都不能长久,一定要不变与变并存才能长久。”
为什么?曾教授进一步解释指出,《易经》里讲,宇宙间阴阳两股能量相互交汇作用,产生变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若不能顺应这变化的规则,事物自然无法长久。
正因为如此,一直不变的事物进行着、进行着就断了链条,持续不下去了。而一直变的事物,变着变着就脱离了规律,变得不伦不类,有违常规,那么就是自寻死路。
可持续不断链的事物总是在不变中伴随着变化,才能一步步地发展至今。正如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朝代更迭都是“一以贯之”的不变,所以,它是连续的历史文明,而期间偶发的一些变动调整并不能影响整体的历史链条和文明模式。
因此,“历史总是在反复重演”。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二十一世纪,人们还应从几千年以前的历史中借鉴经验的原因。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老子在《道德经》里更是写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此话也正是肯定了不变的部分。这不变的部分正是“持经达变”里的“经”,是事物发展之规律,是自然大道,是规矩。
《孟子·离娄上》里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做任何事先要定下规矩,规矩决定了事物的总体框架和底色基调。
欲“变”,先设定好“不变”。唯有把“不变”的规矩确定好了,才能“变”,这变就是“方圆”。完全脱离了“规矩”,从欲望本能来随性地“变”,那么事物只会越变越坏。
那么,具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首先,遵从规矩行事。按规矩行事,不要自作聪明地乱变,乱变就可能触逆了规律。
其次,多看史书,多学习前车之鉴。前人的经验都是经历了岁月洗礼,千锤百炼而来的真理,从中既可学习不变的规矩,又可以摸索变的要诀。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7%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