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
“道”的多重含义我在《道德经非道、德、经》一文中已经做了解释,所以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
道可道,第一个道是名词,常道的意思;第二个道是动词,言说的意思;第三个道还是名词,是大道的意思。
这就是讲,可以用言辞表达的道,就不是真正的大道。那“道”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有禅道,有儒道,有仙道,甚至细枝末节的还有花道、武道等等,其实那些都不是真正的“道”,而是我们中国圣贤体悟到真正的“大道”后结合自身感悟,形成的次一级的“道”。老子体悟的就非常接近大道,因为道是无可名状、无法描述、难以执用的,所以老子就讲可以用言辞表达的道,就不是真正的大道。
在我们中国华夏文明里,一直有这样的传承,司马迁常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是讲要贯彻天和人的边际,打通古往今来的脉络,寻找到“大道”的真理。可能有人会追问,我们中国文化有各家的思想,怎么可能会有统一的“道”呢?我说,各家学说间的差异其实只是一道的各种用法而已,诸子百家,道术分裂,虽然大道被割裂,文化没落了,但我们终究还有体会道的经典。而这个道是从哪里出来的呢?我说,大化天下而来,而天下只有一个,所谓天下无二道而已。
你看西方的文化,他们没有自己统一天下的思想,千年来乱成一锅粥,都是诸国战乱,各自争霸。而他们所谓一以贯之的逻各斯,其实只不过一种语言的思考体系,究其根源不过是语言学现象,跟天地万物无关,更和道无关。所以我们说,他们的逻辑学、哲学、美学等等,实质上就是语言学。
但是你看我们中国,从孔子、孟子、荀子、扬雄到唐代的韩愈,到宋代的朱熹,明代前后七子,清末的曾国藩等等,都是有大道的传承的。他们抵达了世界最深处的奥秘,能通天彻地了,站在宇宙里看地球,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大智慧的人。而为什么只有我们华夏文化才是通达万物根的总钥匙呢?
因为易经、五行、八相、九索、六十四卦、六经八纲辨证等都是我们中国的数理模型。西方人嘲笑我们中国人不懂数学,其实他们的数学大师莱布尼茨就亲口承认他研究的微积分就是从《周易》里得来的。我们通过这些模型编码进行对天地的还原,从而提炼出最完善、最优越的华夏文化,而我们如果掌握这种文化,就能通天彻地,和天人遨游,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聪明的根本原因。
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其实蕴含这三层含义:第一,现实中的名称其实都是假的;第二,我们所称呼的这个假名其实也是不存在;第三,只是我们心里有了这个名的概念,他才出现。
这是非常高的我们华夏文化的智慧,在佛经里也曾用到过,那些佛陀管这个叫“阿赖耶识”,正所谓“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们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的古人是多么有智慧,多么聪明,而现代有些人却数典忘祖,说学理工,学机械,把我们最根本的文化却丢在旮旯里,真是令人扼腕。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段话讲的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界观:当天地间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是宇宙的本始;当宇宙里刚开始出现一些生命的时候,是万物的根源。你看在公元前四五百年前这种思考是多么幽微,多么宏达,老子考虑的不是个人的意义,而是整个人类源流,是生还是灭。
在同时代西方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在考虑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记载,那时苏格拉底还认为自然科学才是对人最重大的影响,他依旧停留在伦理学研究的层面,相比而言是多么浅薄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思考问题时穿透表象,用思想抵达真实世界的本质;我们是站在更宏观的叙事角度,寻求名与实的统一。这种文化上的理解力也是增长我们智慧的重要原因,可惜我们大部分人都扔掉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到处可见,比如《红楼梦》上开头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当真是极具“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禅意的话语;还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等等,都是讲述我们中华传统老庄思想的最好例证。
话说回来,“本无”、“妙有”、“本有”、“边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两个就是“有”和“无”,虽然一同从“道”中诞生出来,但是他们被人命名却不一样。这里我们又碰到了难题,“玄”到底是什么?其实,依照古写,它是宫形态,也等于一个环节接连一个环节,前因后果,互为因缘,永远是无始无终。老子强调的多个“玄”其实就是在无始无终的逻辑上多加一层。
你看西方黑格尔在《小逻辑》上强调“正”、“反”、“合”的思考方式,我们却远远超过他,因为在“玄”的思考下,我们的逻辑推理是成环的,恰若恒沙,永无穷竭,这正是我们所口口称道的“众妙之门”。
根据上面我们从文化上、思想上、逻辑上的分析发现,其实中国人是非常优秀的,无论是在本位文化、思考力还是理解力,三个层面全方位优秀。
其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优秀来自于祖先留下来的思想和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等等,我们是如此咒骂和侮辱我们的传统文化,可到头来,真正让我们重返世界之巅的,依旧还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一切。我说,沉睡不醒的中国人啊,是时候该醒来,寻回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
一、顺序安排与日程计划:第一要讲解的经典为《道德经》,大概两个月,第二部要讲的是《论语》,计划一个月,第三部讲《周易》,估计要三个月,第四部要讲的是《南华经》,预计四个月,第五部要讲的是《黄帝内经》大约需要五个月。也可能会延长周期,毕竟,这是个比较乐观的预估。
二、《道德经》部分,关键在于我思考的理路,而绝非我得出之结论,希望大家也有自己之思考。
三、风格上,追求明白通晓,争取让每个人都看的透彻。
四、版本问题。以通行版为准。取义理观大略,直达根本,不拘泥辞章。所以看上去,行文不会那么科班气。
五、不参照其他注解。如果和历史上或当下社会上某个大家,学者,高道的注解有出入的话,我也不是很关心这件事。他们讲他们的,我讲我的。
六、如有疏漏硬伤,欢迎指正,批评,建议。感谢大家的捧场和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3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