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道德
本义: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通述:
不要通过树立和推崇学习榜样,就不会让民众争名夺利之心,不要推高那些民众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会让民众一心想着如何窃取它,不要有意让显要那些能挑起民众欲望的事物,就不会迷惑民众的心智。
圣人治世,总是消弱人的欲望和意志追求,却叫民众如何强大自身,常使他们处于没有知见欲的状态。只有这样,才会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通过树立违背天道人性的社会道德为生事。只要符合天然道德,这样看上去圣人什么都没做,却天下的一切事情都会自然顺利。
图引:
当时,诸子百家时期已经开启,有些人是向大家讲解自然人性之道,然而,还有一部分人,是讲解自己的“社会道德”学说,来用来影响世间。然而很多“社会道德”学说的理论,却是违背自然之道和人性规则的,作者针对当时和后世的违背自然之道的“社会道德”进行了打压,并指出一些违背自然之道的“社会道德”是如何运作的,来避免后世的人们被“洗脑”。
他们的运行模式是,首先,他们会树立一个学习榜样,谁要是在行为上向他学习或靠齐,就授于你各荣誉和难得的物质。通过这种方式,来挑起民众的争名夺利之心。你想得到这一切,很好,那就按我制定的规则靠拢。通过引导和挑起民众特定欲望的方式,来实现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对民众的控制。
紧跟着,作者在整个《道德经》的行文中,也都一直在讲如何防止被偏离自然之道的社会道所洗脑。作那就是让民众 只有这样,即使遇上那些持有各种违背自然之道学说的“智者”,他们也没有了通过“社会道德”来生事的土壤。这时候的世间,就像前文所说的圣人治世一样,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遵循大道,那么,一切事情的发生,都将是自然而然的事。
释义:
上:同“尚”,推崇,崇尚。
贵:推高,抬高。
盗:窃取。
见:显现,突出。
乱:迷惑
心:指七情六欲
志:志向追求
无知无欲:无知见欲,知见欲,也叫知见障,意指认知上的障碍。
弗为:无为。
作例:
作者在这里认为,各个学说的“智者”,都是通过树立榜样和学习对象,来达到传递某种违背天然道德的“社会道德”的目的,对民众进行洗脑。
这就像中国古代的贞洁牌坊,从人性上来讲,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但统治者为了固化社会结构,维护礼教制度,将守寡的女子,树立成为榜样,让众人学习,并给予嘉奖。推行其与人自然道德相违背的社会道德。
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通过树立一代代一个个的榜样,对民众进行洗脑,一个包青天,让民众觉得,他们面临的种种社会不公,都是因为没有遇上“包大人”,他们不会去思考社会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在盼着出现更多“包大人”。一个被树立起来的“包大人”,掩盖了民众对整个社会制度的质疑。
通过文天祥,统治者要树立的死忠于某个王朝的家奴形象,人们不会去想我要不要像文天祥一样,只会去想,我也要像文天祥一样,流芳百世。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一直奉行“树立榜样比活着更重要”,通过树立英雄团队和英雄人物,号召更多人参军,人们并引以为光荣。
老子在文中提到了“无知无欲”,这是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真实表述是“无知欲”。什
什么是是知欲?知欲,也叫知见欲,也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判定、理解和思考,都是建立在能否成就自己欲望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他不会考虑这个行为是符合人性或自然的规律,他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都是随着自己想要什么而转变的。就像中国古代,如果一个人不投降,你可以说他顽固不化,也可以说他忠贞不二,说一个投降,你可以说他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可以说他苟且偷生。甚至双方都可以说对方是在“助纣为虐”。
连梁山之上打劫的土匪,都可以说自己是“替天行道”,我们将一部水浒,本是讲了十多个落魄英雄和九十多个地痞流氓的故事,硬是能说成讲述了一百零百位英雄好汉的传奇古事。
武松,凡是被人招惹,就灭别人满名,连丫鬟小孩都不放过的冷血杀人狂,被当成了英雄,李逵,劫法场时见人就砍的嗜血疯子,被看成了行为彪悍;孙二娘,在梁山下开个黑店,杀人越货,劫财伤命,被当成了女中豪杰。
不是中国人没有底线,是在知见欲的控制下,每个人都变成了不会独立思考的机器。整个自秦以来的中国社会,最大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知见欲。其余的一切理论和说辞,都只不过是为满足自己的知见欲而找的说辞。
如果通俗点来说,知见欲的结果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会尊重规律,不知敬畏自然。
中国人的心思,几千年都放在知欲上了。所以老子倡导的是无知欲,就是回到一种,朴素的、正常的,按正常式来办事情的阶段,不要鼓励,挑起大家更高的欲望,并为这个欲望费尽心机。
所以说老子所倡导的东西,反而是今天欧洲人做的比较好的东西,中国人”举孝廉“,平时不孝顺,想得到推荐,他就怎么做呢,第一,假象,做假象,第二作弊,就跟当地的评孝廉的,各种心机全都用上了,他的重心已经不放在怎么孝顺父母上,而是怎么能举上孝廉,这就是把大家的知欲给调动起来了,而他讲的是要大家无知欲,就是正常做事情。
老子思想,就是让大家恢复到最初的无知无欲状态,无知欲之后,你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而不是别人告诉你你想要什么,如果考举人,考进士,是因为我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你从刚出生的时候,你爸妈,你身边的所有的人就告诉你,你的最佳路线,考举人,考进士。
我们经常推崇一个思想叫成功,在有些国家很多时候,推崇的一种思想叫幸福,他认为幸福比成功重要,因为一个幸福的人,往往在某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都是成功的,但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一定幸福,因为你苦大仇深,获得了名和利,你对所有的怀疑都是惨淡的。
什么叫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让那些想挑起民众愿望的人,不敢再做这样的事情。希特勒是如何挑起德国人的愿望和知欲的,他说:“我们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我们要在全世界,把这种优秀的民族,要在全世界扩展起来。”他激发了的过人内心的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群体认同感,挑起了他们的欲望。
在一些信仰的国度里,有人可以拿神的名义,挑起仇恨,不让妇女上学,不让男子与女子婚前见面谈恋爱。这些违背自然之道和人性的行为,在被“知见欲”遮挡的民众眼里,变成了美德,他们自动地遵守,并监督他人遵守,用扭曲的“社会道德”,代替天然道德。
所以,作者在文中,通过讲解天然道德,来打压扭曲人们认知的“社会道德”,并告诉世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民众是不需要学习榜样的,因为他们会自己选择学习榜样。美国建国三百年,没有推崇过任何一个官员带病工作,也没有宣扬某个官员为了工作,舍弃了自身健康。
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带病工作,无法保证工作质量,是对服务对象的不公,另外,带病坚持工作,是违背人性和自然之理的,是对人生命健康的不尊重。因此,推崇这样的榜样,只会被人们质疑和唾弃。
如果整个社会的社会道德标准,明显违背人性时,它只是一种伪善的存在。
第四章:二者关系
本义: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和其光,解其纷,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通述:
自然之道,就如同水流一样冲刷涤荡万物,我们受其影响,无法用我们的接触到的认知去填满它,因此,我们无法穷尽和掌握所有的自然之道。而社会道德,就如水渊一样,虽然它位于水之下,水是它的源头,但人们会忽略水的来源,而把水渊当成万物的宗主。社会道德虽处于自然之道之下,但每个人每天接触到更多的,则是社会道德,所以看上去,仿佛这些社会道德才是万物的根本,仿佛万物都是在遵循这些社会道德运行一样。
但这部分遮挡了自然道德的社会道德,会在思想的碰撞中失去它的锐气,会在各种思想的中和下失去它的显要光芒,当我们一层层地去掉纷杂的表面现象,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万物的宗主,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只是像尘土一样,蒙蔽了人们对自然之道的认知。
但自然之道虽然像水一样冲刷涤荡一切,可它又像水一样,清澈透亮,仿佛不存在一样,我们很难分清自然之道和社会道德谁在遵从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放弃一切知见欲,以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呈现的象为基础,去归纳总结。
图引:
作者在讲完自然之道和社会道德之后,开始讲二者的关系事和大家的认知障碍。
作者先提出自然之道在影响着一切事物,但人们却无法用自己的认知掌握一切自然之道,也就是说,人可以无限度的接近更多的自然之道,但无法用自己的认知填满和掌握一切自然之道。在这个基础上,所有支持社会道德的学说思想、社会观、价值观等社会思想,都如同水渊一样,虽然有自然之道的水流进去,注满它,但这个水渊却存装不了所有的水。因此,所有的社会思想,都如水渊一样,让人们看上去仿佛是智慧的源头,流到了世间。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会听到各种社会思想,仿佛这些社会思想就是宇宙真理一样,一切都围绕着这些看上去伟大的思想在运转,世间万象,都在解释着这些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正确一样。如果你整天都在接受某种特定的思想和价值观,你就会觉得,它是万物的宗主。这些,都阻挡了人们对真正影响世间万物的自然之道的理解和认知。
因此,作者提出了如何消除那些阻碍人们认知自然之道的障碍的途径,那就是,要让各种不同的思想相互发声和碰撞,这样,各种社会思想中违背自然之道的部分,会在其他思想的碰撞中,失去原有的光辉与锐气。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一层层地去掉纷杂的表象,发现其实很多社会思想,并非是高高在上的万物宗主,而是像尘土一样,蒙蔽了人们对自然之道的认知。
到最后,作者总结说,很多人会说,我们很难分清自然之道和社会道德谁在遵从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放弃一切知见欲,什么都不要信,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判定,如何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判断?那就是以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呈现的象为基础,去归纳总结。
也就是,不会迷信任何权威或学说,而是通过生活中可感可知的那些现象为基础,分析总结自然之道。
作者在这里,其实在对人们进行思想的启蒙,洗脑教育和启蒙教育的区别在于,洗脑教育,经过教育学习,大家都只有一种思想,都成了一种类似的人,而启蒙教育,是经过教育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判定分析能力,大家成了不同的人。
释义:
道:自然之道
冲,冲刷涤荡,这里指对万事万物的影响
弗盈:不满,没有被填满,这里指人们无法掌握所有的自然之道。
渊:像水渊一样
宗:源头,宗主,统领。
挫:碰撞消磨
兑:锐气,指气势。
和:中和,指相互借鉴学习和补充
光:光芒
解:消解消除
纷:纷杂
同:如同,像
尘:尘土,尘埃
湛:清澈透亮,这里指自然之道像水一样不容易被发现和掌握
谁之子:谁是谁的从属
象帝之先:把自然之象和眼前的各种现象,放在最为尊贵的位置,来判定事物。
作例:
西欧的中世纪,被喻为一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当时的基督教会是全民的精神支柱,它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以神本位思想来奴役人们,在《圣经》中启示,告诉世人“人类存在的目的是在于荣耀上帝”。要求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圣经》的教义进行创作。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其进行制裁,严重者,可以判定死型。
然而黑死病在欧洲的流行,使得人们在恐慌中,开始怀疑神学的绝对权威。最后,在文学、哲学、美术、音乐等诸多领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的价值,开始肯定人权, 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材,并开始歌颂世俗情欲,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标榜以理性取代神启。在绘画和雕塑上,开始歌颂人体的美,主要人体的比例才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暗中将神拉下了神坛。
这场运动,最终演变成了文艺复兴。而这场运动,便是《道德经》第四章中所讲内容的现实版
本来,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应该在老子打了头阵的春秋战国兴起之后,绵延至今。只可惜,自秦汉起,断了血脉,罢了百家,独尊儒术,一切都要以统治者推行的社会思想为纲要,来认知世界,让世人觉得,儒家思想,才是万物的宗主和源头,虽然其要义漏洞百出,但人们总可以选择性失明,或是创建新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第五章:守中
本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若于守中。
知源而有支、守内而攻外,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实言而行践,此谓之守;不远名利是有笃静,不弃七情而得明心,不去五味而无所贪,不离声色自居清静,此谓之中。守中之道,在于损益、言出则行践,易行于守中,无有障碍。
通述:
天(乾)地(坤)之道,生生不息,不会亲近任何一方,只按自然之道运行。圣人也不会亲近任何一方,民众和用草扎的狗一样,在神灵面,都是平等的。
乾坤之道,如同巨大的风箱一般,鼓动万物生发,不会穷尽,受乾坤之道生生不息的影响,万物不断萌动,不断生发,愈来愈多。就算我说再多,也无法加快穷尽一切知识,不如守中。
什么是守中?知道事物的本源,但不拘泥于本源,而能识别和接受其发生改变和变化;守住自身的本质初衷的同时,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外攻内守;能够在水流混浊时,把握自身的清明;你的行动可以是急切的,但你的内心却应是平静的;言行符合自然之道,这就是所说的“守”。
不用远离名利,却依然实心静意地做事,能不因为要得到笃静,而过分地远离一切名利;不用舍弃七情,仍然可以明心见性,不用远离五味以求不再有贪欲,不用远离声色,却同样可以自得清静,这便是所说的“中”。
所以,守中的规律,在于损益,也就是明白增减之道,明白按自然之道去说话和做事,懂得按自然之道去较正自己的行为,这样,虽然自然之道常有所易,但我们在认知世界的规律上,才不会有障碍。
图引:
在前四章中,作者讲了知道识易,讲了自然之道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差异,又讲了二者的关系,和该怎样认知,那么,作为《道经》前言部分的最后一章,后面就是正式开篇,作者在这一章中,一方面,总结陈述自然之道,另一方面,引出下文。
作者引出下文的方式,是两个字:“守中”。所以,本章的重点在“守中”二字。但文章中守中的内容没有了,这不符合道德经整文的逻辑,你会发现,这部分内容,才是整个《道经》部分的总纲,也就是说,整个《道经》,其实是围绕“守中”二字展开的,其中“守”的部分,是教我们明白如何认知规律看待规律及变化,中的部分,是教人们如何既能按规律办事,又不过份的偏执于表面。
这部分内容在流传过份的遗失,使人们缺少对《道德经》这本书的整体理解,我们还原出来后,大家可以站在整体的角度,再重新看《道德经》
释义:
仁:亲近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犹:如同,好象。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风箱。
虚:巨大
屈:竭尽,穷尽。
动:萌动
出:生发,长出
数:加速,加快
穷:穷尽
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源:源头,根本
支:支流、变化、演变
损:减少
益:增加
作例:
这一章作为前言部分的最后总结,后文内容均为其事例。
中医治疗白癜风好吗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