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一期一会道德经middot第五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2/12

导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人们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总是容易与其本意渐行渐远。年8月10日,知行社悦读会成员代翠微讲解《道德经·第五章》,为我们娓娓道来何为“天地不仁”何为“圣人不仁”,为什么要把天地比作风箱。本文将为大家呈现代女士分享会中呈现的部分主体内容,也摘录部分成员对本文的阅读一面。

代翠微主讲分享

代女士将分享分为“背景”“文段”“析文“悟道”四个板块。我们在这里主要为大家呈现“析文“悟道”两个板块。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析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从字面上的理解是,天地没有仁爱之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般。圣人没有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刍狗一般很多人误解了此句,认为是天地不仁爱,把万物当作低廉的狗来看待,圣人不仁义,把百姓当作低贱的狗来看待。

首先我们要清楚“道”“天地”“万物”“圣人”的含义以及之间的关系。

道,简单说就是规律二字,不会因为任何事物而改变,这其实就是天地不仁的根本。广义而言:“道”包括:

1构成世界的本体。

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狭义而言,主要是指人自身各种社会行为的最高法则,即真、善、美。

天地,宇宙混沌元气初分之时,轻清之阳气上升为天,重浊之阴气下沉为地。地是万物陈列所在,人,万物的生,长,消,亡都在这天地之间。天地犹如橐龠一般,蕴涵万物。天地是道的主体,体现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天地有规律,万物必须遵道而行。

其次要理解“仁”。仁者,从人、从二。孔子理想的人格论,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理念形成的君子人格。孔子倡导,君子敬畏天命,怀仁者之乐,修己安人,认为仁是君子的道德基石;君子喻于义,安贫乐道;君子责己宽人,群而不党;君子行中庸之道,心怀坦荡。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待的“仁”,总言之是修己安人。

而在老子看来,作为道的载体“天地”是没有“仁爱”的;同样,真正的圣人也是没有“仁”这种感情的。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仁,那就一定有不仁。

天地是没有私心,没有偏爱,没有“仁”这样的感情的。圣人对于人民也是没有私心的,所以老子才说圣人是没有仁的,因而对待百姓应该一视同仁。这就告诉管理者,对待被管理者或他人要一视同仁,不可厚此薄彼。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籥,指风箱之意。风箱拉出来进风,填满时出风,这种一虚一实,一无一有之间产生大量的动力。于是橐籥象征整个宇宙生生不息的运动,道就像大风箱,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无生有。在有无虚实之间就产生了天地万物。老子用风箱为例,仍在描述道的形态,其深渊似万物之宗。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中”是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坚持原则等意义的表达。不如守中,不如让百姓做自己的事情,这样遵循自然规律,无为之治,天下和百姓会更好。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中”与孔子的中庸之道的“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然有本质不同。以仁为核心孔子创立的儒家提倡以礼为规范,以中庸为方法,靠人创造大同世界。

“中”是中正中和,“庸”通“用”,中庸之道即用中之道,指按照合适的方式做事。而老子的道家的哲学精髓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哲学思想是无为而治,方法是守中。

悟道

一持守慎言

第一个启示就是告诉我们,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无论是大人物还是一般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有小心谨慎的态度,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修身的内容就是慎言。我们平常说的祸从口出,就是此意。

用古话说就是沉默寡言,沉默是不出声,寡言是少说话。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所以古人称贵言,慎言。她以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韩非在《说难》来解释这个道理。

二扬长避短

圣人不仁不偏好,为什么呢?还有一个原因是圣人认为世人各具长处,各有优点。我们瞧不起谁都有理由,我们瞧不起谁都没有资本。圣人看清楚了这点,能看到每个人的长处,并用它。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每个人的资本。自己做事可以扬长避短,从自己长远发展来说要扬长补短,在与人相处与合作时要用自己的长处,同时欣赏别人的长处,让彼此的长处发挥作用,合作共赢共长,并且要对自己的短处有自知,有约束,这样我们才能把事做好,才能收获友谊。

三公平公正

公正无私是中国一种传统观念。人类社会的生灭是遵从道家,儒家,法家的顺序循环往复的。纵观古今,“不如守中”告诉我们要公平公正地待人处事。儒家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德育内容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深受老子思想“守中”的影响,一直被沿用至今。

公正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它是人类永远仰慕的美德,是一种可与天地共存、与日月争辉的高尚德性。而腐败,则是对公正无私的根本否定和最大践踏。

四无为之治

人除了身在社会环境中,还处于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五大要素:气候、土壤、生物、食物和水。万物生长消亡离不开两个功能,即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生产功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事物,平衡功能是协调各方面,维持状态,人为无端干预易打破这种生态平衡。以藏羚羊的生存现状为例,藏羚羊没人干预,它数量是稳定的;人为干预则生态失衡。

再者,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人为因素过大,导致发展与生态没有同步进行,而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推动人类发展,这有悖于道,最终惩罚会降落人类头上。这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含义。

遵循天地道法,跨海建桥情连港珠澳终成现实。扫黑除恶,维护正义与社会和谐;扶贫攻坚,摆脱贫困奔小康,顺应民心;航天科技,富国强兵保障国家安定;一带一路,世界大同,方得长久。这若干的遵守规律、顺势而为才是真正意义的无为。

最后,她说:道法虚空,往复不竭。静以修身,慎言律己;宽以待人,用人长处,共赢共长;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秩序;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长;遵道而行,无为之治,天下归一。知无央,爱无疆。与君共勉。

以上文字均摘录于代翠微《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代翠微的讲解为大家的讨论打开了窗,从讲解内容入手,集体分享会上,大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也有成员分享了自己对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现就摘录部分成员的部分分享,聊以为读者提供多重思路。

大家说道

黄在丽

把天地比喻成风箱,从静态来看,风箱的形态是中空的,就如天地之间的这个空间,看是中空但实则包含万物;从动态来看,风箱是要获取更多的风促进燃烧,是有物质的运动,天地之间也是物质的运动,包括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循环、大气循环等,万事万物在这些运动循环中形成、生长和运转。

王飞

天地不仁,已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草扎成的狗,祭祀时漂亮的献上,用完后如弃草芥,前后判若分明。老子在此,借以表明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并没有偏私的观念,任凭万物自然的发展。现代有鹿与狼的故事,如果自然及人类有所偏爱,则会泛滥成灾。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一词,意蕴无穷。因其内空,反而产生风。老子也提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人们往往把双眼放在有,存在,实物的身上,而忽略无,空的妙用。比如,碗.、水瓶,房屋,因为其内空,才发挥了有的作用。

孔子讲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学说的主题是人,是人生而不是人的存在。老子也讲仁,却是人的生存,相当于西方哲学的存在范畴,不是生命的存活,而是生成着的存在。

谢文洋

本章想要表达的就是道的“不仁”这一特点。

首先,我认为这里的仁跟儒家的仁没有多大区别。在《说文》中,对“仁”字的解释是“亲也”,在我的理解就是“人文关怀”,即人的社会属性,两个以上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社会,也可以叫做江湖。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

卢梭在《论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中,谈到了生产资料的私有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所以,“仁”作为一种私德,是爱人之德,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天地之不仁,其实是“大仁”,是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为而不恃的无私,让万物自生自灭、自成自毁。正因为天地没有偏私,才没有打破自然的平衡,万物才得以轮回。

其次,老子告诉了我们大道是如何在天地间运行的。老子将天地比作风箱,在虚与实中动与静。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也可以当作是风箱,风箱之所以是流动的,是因为它有孔洞,人的身体之所以在天地间生长,也是因为它有孔洞,我们称之为“窍”。所以,我们的穴位和窍都要依照规律来运行,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要有序地和外界联系。

然后,老子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修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在这里理解为政令,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刻意的人为。对于“守中”,在《庄子·杂篇·则阳》中有一段论述,“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认为天地之间如同一个圆环,我们不应该站在圆环上,因为无论站在环上的任何地方,都会有与之相反的点,应该跳出圆环,“超其象外,得其环中”,让万物互相证伪,以动守静,执一不变。

故,这里的“守中”还可以理解为“抱一”。现实中为何会有痛苦,只因难做到收放自如。言之放易覆水收难,故守中抱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义钊说道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按林語堂先生的分類為第一篇《道的性質.天地》,本章的中心思想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多言”二字的表面理解是“多説話”,引申為政令苛煩。“多言數窮”就是説,用很多強制性的言辭法令來統治人民,很快就會遭到失敗。老子沒有直接説“多言”怎么“數窮”,而是从“不多言”的天地開始論述。天地“不多言”,而是万物為芻狗,這是天地不多言的表現。按照老子的理解,天地是自然而然地存在,沒有人類的仁愛,也不會有所偏愛。

“天地不仁”四字一出无疑是對當時思想界振聾發聵的一擊。天地不仁,等同於天地沒有愛憎,順應万物自然發展。同樣,圣明的統治者對老百姓也不應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与其用過多的法令來約束他們,不如清淨无為,守住虛靜。否則,結果就是多言數窮。這是老子在本章最万提出的警告。

曆史上儒道兩家都有“守中”的説法,但內涵不同。儒家的守中,守的是中庸之道,中即中正,中和。庸与用相通。中庸之道即用中之道,意思是按照合理的方式做事。

而道家的守中,實質上是守虛靜,是無為之道,以無為而无不為。但對于人類社會而言,道家的守中是一种极端。因為天地的境界不是人可以達到的,人類社會不等同於自然界。自然界能包容万物,不悲不喜,无愛無恨,任萬物在其間物竟天擇,优胜劣汰,正所謂大道不仁。但人類社會顯然做不到。

老子生活在春秋戰国時期,百姓民不聊生,生命朝不保夕,無為而治是道家理想的人格境界。孔子出生于周公封地——魯国,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承周禮,著六經,周游列国以圖實現政治抱負,積极進取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境界。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水予人以平淡,淵博,靈動,执著。不同于水的哲学,山予人以寬厚,貞定,靜穆,信任。現代人應是平衡于山水之間,在沉靜与奔放中交融的堅毅寬厚,通達流變。

老子,孔子還是東周時期的智者,仁人,但歲月已遠不是當初那諸侯割劇,戰火紛飛的社會。好在古人留下的經典曆久彌新,在時代的更替中不斷喚發新枝,今天作為国学經典的悅讀者和傳承者的重要任務就是讓国学賦予新時代的內涵。

在分享中,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钱毅瑛老师和李义钊老师不时为大家解答分享,分享会不断激起小高潮。

编者寄语

天地无言,圣人无心。作为尘世中最普通的我们无法像圣人一样通透无为,但是道德经留给我们的价值在于,历经数千年,我们依然可以再这里寻找到答案,触到真相,得到启示。读书,读人生,渡自己。这是悦读经典的力量和价值。

悦读,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下期再见悦读。

编辑

是蛋蛋呀

排版

是蛋蛋呀

文字

悦读会

部分成员









































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斑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