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
阳外行,阴内守。阳日行于体外,夜归于体内。知阳守阴,乃知阴阳之性,知天地之常德。
雄、白、荣,阳也,雌、黑、辱,阴也。知其雄、白、荣,即知晓阳的特点,了解他的运行轨迹。守其雌、黑、辱,即静守本源。
知雄守雌,即是对事物基本特性的认知,这种认知就像拥有了溪流一样的智慧,如此则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则可回归到如婴儿一样单纯本真、无知无念的状态。
知荣守辱,即是对事物心灵情理的感知,这种认知就像拥有了川谷一样的智慧,如此则常德充足。常德充足则可回归到如未经雕凿的木头一样淳厚质朴、无欲不争的状态。
知白守黑,即是对事物全面深入的认知,这种认知就像拥有了掌控智慧的法门,如此则可保持常德不变,常德不变则可回归到无、万物之始的状态。
这三段层层深入,常德由不离到充足,然后开始防范其满而生变。只要保持循着事物的阴阳之性而为,就可以回归本源,由身体的回归到心灵的回归,最后到无。
阴阳合而为道,循着阴阳之性即是循道,“反者道之动”,道的运行规律是循环往复的,所以循着道必然可以反其本。
道分散为万物,万物各具其性,善用物者不割舍,得其性而用之,则天下万物皆为自己所用。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坠。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
***
圣人无为以顺万物之性,如果有人想对天下万物加以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我看他是不得道之真谛。
天下为器,可承载道,天下万物皆为道之所生。万物虽同生于道,然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万物各得天地之气的比例不同,故各具其性,各有其用,各得其所。不可以以个人意愿加以操控主宰。越是加入自己的思想行为则越易失败,越是抓住不放则越易失去。
天下万物或引领或依从、或主动或被动、或强大或弱小、或承载或毁灭,可见事物皆有分阴分阳,阴阳相随,这就是道,每个事物都由道所生,所以都含道的原始智慧和特性,阴阳平衡则天清地静,为天下正。
因此圣人去甚、奢、泰,此三者皆为过度之意,过犹不及,过与不及皆为阴阳不得平衡所致,所以圣人不处。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遵道而行的人,不会以武力治理天下或处理问题。每个事件的发生必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军队所居之处,为战乱之地,民必背井离乡,致田园荒废,荆棘丛生。
最好的处事方式是以能达到想要的结果为目标,不要轻易使用武力强迫而为。
若被迫而使用武力,则意在度过难关,所以达到目标后不要肆意放纵,不要妄自尊大,不要自我夸耀,不要贪求获取,要知适可而止,这就是“果而不强”。
因为物壮则老,物极必返,暴力者力之壮也,故喜用暴力者,是远离道的表现,也就不得长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裕者弗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战乱、暴力,伤人损物,是不好的东西。与道相离,为天下事物所厌恶,所以有道之人避而远之。
楚人以左为贵为吉,左为阳为吉,又为阴为不详。
所以君子生活起居会选择属阳的吉祥之地,用兵则不同,战乱暴力阻碍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应的也是不详之地。从两者的所居之处也能看出兵乱为不好的事情,君子不处,实在没办法要用的话,也是恬淡为上,适可而止。
不可赞其胜,耀其强,应以慈卫之,慈者天下乐推而不厌也。
赞其胜,耀其强者,就相当于以杀人为乐。生杀本自然之性,应顺自然之道,你我岂可代大匠斫?此与道相背,又怎能得志于天下。
因此吉事对应左位,丧事对应右位。偏将军与上将军相比较,上将军承负更多战乱之果,所以偏将军相比对应左位,上将军相比对应右位,以此表明战争给万物带来灾祸,当哀之。
两军相争,死伤无数,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田园损毁,民不聊生,此岂可不悲泣,不痛心?实在为度过难关不得已而为之,虽战胜却给无辜百姓带来巨大伤害,所以应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与江海也。
***
道大而隐,往复不可名。朴是道的一种体现,朴虽然小,而天下事物没有谁敢凌驾于其上。侯王如果能守朴,法道无为,那么天下事物自会追随于侯王。(法道无为)
天地对天下事物没有亲疏之别,就像阴阳相合普降甘露滋养万物一样平等无分别,并不需人为干预。(天道无亲)
天下事物从无到有,从有名开始便有了万物,有万物说明道之朴已分散而为万物,这是道之阳发散所致,这时最要注意的是要有节制,要知道适可而止,不使阳极而遭天道折损,所以说物壮则老,事物到了壮年就预示着即将老去消亡,所以没节制必不得长久,知止才能长久。(物状则老)
道居于天下,如小谷交往于江海。天下万物由道而生,江海由小谷聚而成。得小谷而能成江海,得道而能取天下,得道而天下长久,得小谷而江海不竭。
(为什么天道要折损极致之物?因为整个宇宙体是建立在阴阳平衡基础上的,天道的首要职责就是保持阴阳平衡,天道的程式设置就是监测、保持、调控阴阳的平衡问题,而天下万物由道所生衍,其内部也都继承了这个父级程式,只要违反就会招致层层设卡排异,以免危及整个宇宙体。)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
物各有所长,看透别人的人聪慧有识,能看透自己的人心地明净通达。能战胜别人的人劲健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刚柔并济,强韧有力,免伤己身。
知足者常乐,知足的人没有多余的贪恋,心灵必然充裕富足。勤能行者其志必获,勤奋努力的人必然能有收获。量力而行,则不失其所,不是其所的人能得长久。致极而不亡者,与大方无隅的意思类似,本来物极则反,但此极却不反,说明其得长久之道,虽大却不肖,故得以存。
第三十四章
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
道之广,无处不在,无所不至。
八筹里讲:“是道也,其来无今,其往无古,其高无盖,其低无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外无物,其内无人,其近无我,其远无彼。”
事物的形成与事情的发展完成处处都有道,道使万物产生,使事情发展和完成,却不称有,隐匿不占其功。
万物汇聚于他,其本可以以君主之名主宰万物,而他却不称主宰之名,不行主宰之事。因其常无欲也,无欲故能不名有、不为主,不名有、不为主是道以“小”之名自归。
而万物汇聚于他,客观来说他即是万物之主,而他却不为主,以小自居,其德可以以“大”称之。万物也自然敬服于他,以成其大。
圣人之所以能成其大,凭借的正是法道而行,不自为大,所以反而成就了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
黄帝内经讲到上古真人,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能执大象者可能就是这种人吧,因与大道不相背,道亦助之,天下事物也乐于追随,若天下事物都能法道而行,后其身,不称大,就能互不相害,天下也就太平安定了。
音乐和美食能让过往行人止步。而道不同于音乐与美食能吸引世人,道无味、无形,无色,但却能用之不竭。
第三十六章
将欲合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
欲合必先张,欲使之弱必先使之强,欲使之废必先使之兴,欲夺取必先给予。因为向一个方向拉的力越大,其反弹回相对方向的力就越强,这是事物运行的规律,在物体运动上一目了然,但推及到事件上,往往没那么显而易见。
“圣人见造化消息盈虚之运如此,乃知常胜之道是柔弱也。盖物至于壮则老矣。”
“‘将欲’云者,‘将然’之辞也;‘必固’云者,‘已然’之辞也。造化有消息盈虚之运,人事有吉凶倚伏之理,故物之将欲如彼者,必其已尝如此者也。将然者虽未形,已然者则可见。能据其已然,而逆观其将然,则虽若幽隐,而实至明白矣。故曰‘是谓微明’。”
柔弱胜于坚强,天下没有什么能比水更柔弱的。
所以我们要以水之柔弱为用,刚柔并济,阴阳不离,就像鱼不离水,则能存活。
国家利器用来比喻人之锋芒,也应像鱼隐匿于水一样隐藏起来,不可随意示人,以免带来灾祸。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
“无名万物之始也”,故道恒为万物之始,为万物之根本。侯王若能守万物之根本,虚静无为,则万物将自正其身。
邪气化而又将复作时,道便以其万物本源之朴对其进行压制,如此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无欲则虚静无争,天得以清,地得以宁,阴平阳秘,四时调达。
此段表述了,先从自身出发,法道而正己身以影响万物,然后进一步延展,使万物也各自尊道而行,各正其身并影响他物。如此则欲不得再起,于是天地得以正。
文章已于修改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