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帛书甲乙勘校版道德经原文及浅解德经55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7/19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拥有厚德的人,就像婴儿。毒虫毒蛇不伤害他,斗禽猛兽不攻击他。赤子筋骨柔弱,因心意单纯,故坚毅而拳头紧握;不知男女之事,身体却会因精气充沛而有自然的变化;整天啼哭,却因元气淳和而气不逆滞。

阴阳平衡,上下交通,即和。万物因阴阳交和而生,故曰“常”;知阴阳调和乃万物生之本者曰“明”;生不可益,益则反乎自然而灾害至,故称“祥”;心宜虚静内守,无思无欲,若感物而欲,心使其气,则去静离柔,陷入强梁,故称“强”。

物壮便趋向衰败,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促使物壮不合长久之道,所以早亡。

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知晓道者无为不言。

无知无欲、不与不求,无高无低、无贵无贱,无害无争,以平常心内观,以平常心外观。此同于道,谓“玄同”。

所以不困于或亲或疏、或利或害、或贵或贱的分别之中,为天下可贵之德,同于大道。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

治理国家要诚信公正、清净无为,用兵打仗要虚伪诡诈、出其不意,顺自然之性而取自然,我是如何知道这个道理的呢?

天下多禁忌,则人民多贫穷。(外部约束过度)

人民多锋芒,则国家多混乱。(内部放任过度)

人们多用智取巧,则各种有害阴阳平衡的事物被制造出来。(内部贪求过度)

法令彰明,则盗贼反而越多。(外部压制过度)

所以圣人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是顺应自然法则,自正而以身教民:我无为民自然教化;我好静民自然安以动之徐生,清净而为正;我不行干预之事,人们之间自然形成最适合的规则而各得富足;我追求无贪恋无欲望,人民自然也回归纯朴。(无为、无事,则从外部不约束、不压制于民;好静、无欲,则从内部引导民自律、寡欲。)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惇惇。其政察察,其民??。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政策越浑浑噩噩、无事无为,人民越无所争竞、淳朴笃厚;政策越是严明苛细、立刑名、明赏罚、检奸伪,人民越是殊类竞争、狡黠诡诈。

祸至有福相依而至,福来也有祸相附而来。因阴阳相互依存,阴阳不离,则物无止境。若阴阳不得平衡,则阴阳不能相互制约,失去制约则盛者更盛,衰者更衰,如此不知折返,终失其根本,阳独阴孤,生气丧失。而世人却不知这些道理,总是喜好极情纵欲,丝毫没察觉潜伏的灾祸即将来临。所以说物极必反,若不反则有违自然规律,终将祸及己身。

因此圣人方正但不孤立,有棱角但不扎人,率直但不肆意放纵,有光辉但不刺眼。如此则阴阳平衡,刚柔并济,逐末存本。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

啬,这里有省、惜之意,有蓄而不发之势。

韩非子解老讲: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知识之任。就是这种有节制的处世态度,可以帮助你在未知的状况下远离灾祸,这种在两条陌生的路之间本能的选择了大道的惯性,是通过平时一点一滴长期积累而来。这种长期积累,使道德之根在心里越扎越深,根系越来越庞大,而广博无垠且富有活力的道德,没有什么不能克服,不知其尽头在哪。如此厚德即可承载万物。至此算是“建生”完成。下一个阶段是“持生”,如何载而不覆?不忘承载万物之根本,即是深厚的道德。只有使道德保持根深柢固,藏德不止,方可长久不下。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烹小鲜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任置则自全。这就像治国应无为,无为则民自正。“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以道治理天下,无欲无事无为,则民自化自正自朴,邪气不得显现,就算邪气显现也不会为妖作乱以伤人。因圣人执正气不以邪气为敌,所以邪气无以为敌。

两不相伤,则阴阳各守其位,上下交融而归于道。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

牝,阴也。

这里大国与小国相比,大国因各方面强于小国,所以实际是大国居上的。正因为居上,离本源较远,所以更应该谨记见小、守柔的道理,否则不能长久。

大国居上,就如离居上位一样。八卦中的离坎卦,离坎在三才对应的正是人。离:阴也,在人体与心对应;坎:阳也,在人体与肾对应。大家都知道心居上位,为人体之君。离卦为坤二交于乾而生,故其阳体而含阴根;坎卦为乾二交于坤而生,故其阴体含阳根。如此阴阳互为其根,而阴着亲下,阳者亲上,于是能生生不息。所以这里说大国为牝,居上者根在下,故必下流。下流者本为阴也,故为牝。阴者,重也、静也,故宜为下。同理居下者其根在上,故必迎上。如此这个生命体才能有能量继续循环。

居上者亲下,居下者迎上,则德之交归。大国以低姿态对小国,则小国必臣服大国以大国为君,小国以低姿态对大国,则大国必把小国当自己国家一样照应。一个因谦下而获取,一个因谦下被获取。所以大邦不过是想管理和照顾更多的人,小国不过是想寻求明主以得照应。如此大国小国皆居下,则皆能如愿。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老子说“上善若水”,对于人来说,都喜高而恶低,大国本就位高,下必不易,加之大国的态度决定着结果如何,所以文里才特别强调“大国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

道为万物之主。所以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而天道又是向善的,所以又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从这两个特点可以看出善人因顺应天道,受益更多,所以天道为善人之宝;不善的人呢,虽不顺应道,但天道也还是善待他们的,所以说是不善人之所保。

赞美的言词可自保,谦抑有度的言行则不但可自保,还能得到别人的敬服。

人如何舍弃人性中的不善呢?

就算尊贵如天子、三卿,拥有天下最珍贵的美玉,乘坐最豪华的马车,都不如坐进这大道之内。

上古之人为什么如此贵重道?不是为求所得,因只有道能使人认清并脱离人性中的不善。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

这里的德和前面提到的啬相似,节制克制,蓄而不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都是懂得克制者才可以做到的,不管对待什么事物,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都应以无为克制相待。

难由易积累而来,大由小积累而来。天下再难的事都是由一件件容易的小事累加而来,所有的大都有一个个的小累加而来。所以圣人不着眼于大,只专心做好眼下每一件事,这样通过不断积累,自然因积累而成就大。

轻易就许诺的人的诺言必不可信,诺言以信为本,人们自然不会随便许,如果一个人张嘴就许诺,那这个人的诺言还能可信吗?这个信就如同积累,难以积累为本,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积累,却觉得什么都易,那必然略需积累的事对他来讲都很难。

圣人也同样是积易为难,最终到达无难。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5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