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五十章译文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9/4
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1、出生入死。

译文:

(谷神)出(于无则为)生,入(于无则为)死。

简析:

“出生入死”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完整的揭示了人生的历程。《道德经》第六章中记载:“谷神不死”。此“谷神”,即道家修炼所称的“元神”,又名“自性”,即是“道体”。“元神”虽有轮回,却永无生灭,所以“谷神不死”。

众生的“元神”虽然“不死”,但身体却有“生灭”。众生皆受业力牵引而“辗转轮回”,“生灭不息”。这种现象,在现代宗教学里被称为“相续不断”。唯有得道成仙者,可以脱离轮回,自决生死。

《庄子·内篇·大宗师》中记载:“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句中所谓的“无”,即是“虚无大道”。以此可见,所谓“出生”,即“元神”出于“虚无大道”而入凡尘;所谓“入死”,即“元神”离开凡尘而归往“虚无大道”。

既然“生存”与“死亡”本来一体,那么生存又有什么值得快乐的?死亡又有什么值得恐惧的呢?所以《庄子·内篇·大宗师》中又记载:“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注:句中的“说”是“悦”的通假字,“?”是“欣”的通假字,“距”是“拒”的通假字。)

“出生入死”的门户,乃是“天门”。《庄子·杂篇·庚桑楚》中记载:“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

2、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译文:

生之徒,十中有三;死之徒,十中有三。

简析:

所谓“生之徒”者,即是万物的“成长”过程;所谓“死之徒”者,即是万物的“死亡”过程。关于“生之徒”与“死之徒”,可以参考《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道学者们对于“十有三”的解释不一。有些道学者将“十有三”解释为“十三”,又有些道学者将“十有三”解释为“十分之三”。本人认为,“十三”的解释比较牵强,而“十分之三”的解释则有失偏颇,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十中有三”。

在古文中,“有”和“又”通假。因此,“十有三”可以被理解为“十又三”,即“十三”。例句如《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十有五”即“十五”;再如《韩非子·五蠹》:“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此“三十有六”即“三十六”。

现存资料中,最早将“十有三”解释为“十三”的,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韩非子·解老篇》中记载:“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也就是说,韩非子将“十有三”解释为“四肢九窍”,若“十有三”有所动静,则属于“生之徒”;若“十有三”皆还,则属于“死之徒”。

西汉时期的河上公,也将“十有三”解释为“十三”。河上公如此注解:“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神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也。”河上公的解释与韩非子的解释完全相同。所谓“四关”,即“四肢”。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著的《类经·八卷·经络类十五》中记载:“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

道教金丹派南宗祖师白玉蟾,也将“十有三”解释为“十三”。白玉蟾如此注解:“日圆月缺之类。月自初三日生魄,至十五日乃圆,故曰十有三。月自十六日亏,至二十八日丧魄,故曰十有三。前半月,其上旬之十日、自初一日至初三日,亦十日之三日,其月尚生;后半月,其下旬之十日、自二十八日至三十日,亦十日之三日,其月已死。盖人与月相似,同乎天地之一气耳。”

但更多的道学者,皆将“十有三”解释为“十分之三”。如此,则“十”为现代数学所言的“分母”,而“三”为现代数学所言的“分子”。但本人考证发现,先秦时期并没有以“十有三”这种形式来表达分数的。且列举先秦分数表达形式若干。

例一、《睡虎地秦墓竹简》:“如下十牛以上而三分之一死”。而“十有三”未被写为“十分之三”,以此可见“十有三”不是分数。

例二、《睡虎地秦墓竹简》:“六分升一以上”。此句中的“六分升一”即“六分之一升”。而“十有三”未被写为“十分人三”,以此可见“十有三”不是分数。

例三、《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十有三”未被写为“十分人生有其三”,以此可见“十有三”不是分数。

例四、《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其中的“什一”即“十分之一”。而“十有三”未被写为“什三”,以此可见“十有三”不是分数。

本人认为,“十有三”应被解释为“十中有三”。《韩非子·孤愤篇》中记载:“故当世之重臣,主变势而得固宠者,十无二三。”因为“有”与“无”相对,所以“十无二三”可与“十有七八”相对。也就是说,“十有三”是可以被解释为“十中有三”的。

在道家数术里,从一到十的每一个数字,各有内涵。由“一”到“十”的过程,是“生”的过程,而非“分”的过程。这一理念,贯穿在以河图洛书和九宫八卦为代表的道家数术里。而“十”字代表“全数”。《说文解字》对“十”的释义为“数之具也。—为东西,

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

以生死而论,则人有四类。第一类是“十有三”的“生之徒”者,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第二类是“十有三”的“死之徒”者,处于人生的“消亡”阶段;而后文中“人之生,动之于死地”者,则是第三类,也是“十有三”。故而,后文中的“善摄生者”,当是“十有一”的第四类。此第四类的“善摄生者”,即是“得一”并且“抱一”的圣人。

3、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译文:

人(虽可)生,却行动于死地(之徒),也是十中有三。

简析:

“动之于生地”则为“生之徒”;“动之于死地”则为“死之徒”。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不作就不会死”。这种自己作死之人,就是“动之于死地”者。本来能够“生存”下来,却何以将自己置于“死地”?这是因为下一句中所描述的:“以其生生之厚。”

4、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译文: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他们太注重(养)生了。

简析:

这句话里有两个“生”字,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而“厚”字,则可取其引申义为“太过”。

“动之于死地”者,俱皆“求生却不能为生,恶死却不得不死”。若能参透“生死无别”之理,以“无生”为“有生”,以“有死”为“无死”,而“置生死于度外”,则自然得“长生”矣!

“生生之厚”者,莫过于帝王。帝王衣食丰厚则不当因冻饿而死,仆从环伺则不当因劳累而死,锦卫保驾则不当因刺杀而死,太医随行则不当因疾病而死。但遍数秦汉以降之诸帝王,莫有长寿如山村野夫者。这难道不是因为“生生之厚”以至于“动之于死地”吗?

5、盖闻善摄生者,

译文:

据(我)所闻,善于摄生的人,

简析:

在先秦文献中,“盖闻”经常被用于句首,可以被翻译为“据说,据我所知,据我所闻,我听说”。

世人常求“养生”之法,殊不知“摄生”的层次更高于“养生”。“养生”者,只是“养护生命”而已;“摄生”者,却是“统摄生命”。下文中的“陆行不遇兕虎”和“入军不被甲兵”,皆是“摄生”之功,而远非“养生”之所能及。而世间之最“善摄生”者,又非圣人莫属。

6、陆行不遇兕虎,

译文:

行于陆上而不遇兕虎(为害)。

简析: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在道教被尊称为“太上老君”,其坐骑即为“兕”;而道教天师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其坐骑即为“虎”。“兕虎”虽然凶猛,却能被圣人驯服,又怎么会伤害圣人呢?

圣人驯服“兕虎”等猛兽的根本方法,乃是伏之以道德。道教天师府内有一副对联:“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万物皆有灵性,猛兽亦能感知圣人之道德,而不敢为害。

古代道士修炼到一定境界的时候,都会进入山林里修炼。彼时野兽非但不会伤害他们,反而会为之护法。此类案例,不在少数。晋代大道士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列有“入山符”,并且记载:“上五符皆老君入山符也。凡人居山林及暂入山,皆可用,即众物不敢害也。”

现代道教全真龙门支派金山派第十七代玄裔郎然庭,在九一八事变后因为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而被日本宪兵扔入狼狗圈内。狼狗却拒绝服从日本宪兵的命令,不敢上前撕咬郎然庭。此案例详实有据,可证“陆行不遇兕虎”之说并非虚言。

7、入军不被甲兵,

译文:

入于军中而不被甲兵(所伤)。

简析:

“甲兵”是古代冷兵器的统称,“甲”为防御性武器,而“兵”为进攻型武器。例句如《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被”可能会有两种解释。其一为“穿戴”,此时“被”是“披”的通假字,例句如《汉纪·高祖纪》:“臣等被甲执兵,多者百余战。”其二为“遭受”,例句如《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因为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被”字写为“备”,所以有道学者将“被”字解释为“穿戴、具备”。但由本章下文中的“兵无所容其刃”可知,“入军不被甲兵”句中的“被”字应取其义为“遭受”。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记载:“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圣人之在军中,处于守势时则能藏于九地之下,处于攻势时则能动于九天之上,所以甲兵不能为害。

8、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译文:

兕的(犄)角无处可投,虎的(利)爪无处可用,兵的(锋)刃无处可容。

简析:

“兕”的主力攻击点在“角”,“虎”的主力攻击点在“爪”,“兵”的主力攻击点则在“刃”。“甲”为防御型武器,因此没有主力攻击点。

因为“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所以圣人能够“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9、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简析:

最有效的攻击点,必在于对手的最薄弱处。此最薄弱处,即是“死地”。因为圣人真气周密而遍布于四肢百骸,众德交归而鬼神皆相为佑,所以圣人“无死地”。既然圣人“无死地”,那么“兕虎”与“甲兵”又岂能伤害?

《列子·黄帝篇》中记载:“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伤也。”摄生之法,只在“藏于天”而已。而若非圣人,又焉能知此“藏于天”之奥义!

虚弦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6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