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讲记ldquo上善若水rd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4/30
程少为医生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4395.html

第六讲上善若水,不私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不是理念,是行为

“上善若水”,这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汽车广告中,也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等等文字;很多企业家、很多高级公务员也经常讲“上善若水”;但是我们怎样感觉,怎样理解,甚至怎样去实践、运用“上善若水”这样一个崇高的理念呢?

“上善若水”实际上不是一种理念,它是一种操作,一种行为。我们要使我们的工作能力、生存能力达到“上善若水”这样一个火候,的确是需要超一流的功夫!用金庸小说中的话来说,就是超级武林高手。为什么要“上善若水”呢?怎样才能“上善若水”呢?老子《道德经》用不到三十个字的文字,非常生动、非常深刻地描绘了“上善若水”的这样一种感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想一想,如果地球没有水将会怎么样?我们再想想,火星、月亮上如果是一片死寂,是一片荒原,又会怎么样呢?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没有水。地球上的水危机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成都,由于有都江堰,我们的这种危机感还不是很强烈,但这只是针对成都而言。如果乘火车到北方去,去北京的话,沿途要经过黄河,过了黄河以后,基本看不到一条河里有水了。我们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以前波涛滚滚,气势如虹的黄河,如今只有成都锦江里那么点河水流着。尽管这两年没有断流,但还是非常可怜的。我们想想,如果一株草没有了水,一棵树没有了水,一亩庄稼没有了水,整个生物界没有了水,那就没有生命的存在了。水对整个生命系统是无偿的、无私的贡献。小孩子的《脑筋急转弯》书中提到“什么东西越洗越黑”?答案就是水,只有水才会越洗越黑。是的,它把其它的东西越洗越美貌,自己就含垢纳污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争什么呢?它不与任何人争个什么,它也不去挣什么钱。我们不停地向大自然索取水,但水并没有收取我们任何费用,收费都是人在做呀!人控制了水资源,人向人收取费用,水并没有收取它自己的费用。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如果让人往低处走,他是不会同意的。今天要降他的工资,降他的级,他就会跳到八丈高的地方去,甚至会动起刀子来。为什么呢?人想往高处走,水却往低处流,水的天性就是向下的。

为什么它能向下呢?我们来看看一首古人的诗。这首诗很有味道,是对水的一种赞叹,对水的精神的一种赞叹:“穿云迸石不辞劳”,天上飘着的云,如果变成水的时候,能够水滴石穿,水是永远不知道疲劳的。为什么会不知道疲劳呢?“大抵还它出处高”。水为什么会往低处走呢?因为它出处高。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能有长江、黄河吗?能有嘉陵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吗?能有印度的恒河吗?没有。所以它是亚洲的水塔。整个亚洲的水可能70%都从中国走过,都源于青藏高原这里。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是古时候一位和尚写的见道诗,据说是唐宣宗皇帝当小和尚的时候写的。当时他受到了唐武宗的迫害,只好出家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和尚,能写出这样有气势的诗句,当然是有天子的气派才行。“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一方面,我们看到水是柔弱无骨的,但另一方面,水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大家都知道三峡大坝建成后,每年的发电量是一千七百多万千瓦,水的力量不得了啊!

禅宗里还有另外一则公案。当年仰山和尚和沩山和尚在一起栽秧田的时候,沩山和尚对仰山和尚说:“你那个地方高了点,要把它放平一些。”仰山说:“师父不对,是你那边高了点,我这里低了点。”沩山和尚说:“你这样说是不行的,得站在中间,看看到底是哪一边高,哪一边低。”仰山和尚说:“不站两边,也不站中间。”沩山和尚又说:“那么我们就把水引过来,水能平物,看看水往哪个方向流,就知道哪个地方低,哪个地方不平。”仰山和尚回答道:“这样也不行,水有它自己的一个特性,就是高处高平,低处低平。”水在高处的时候,它能平;在低处的时候,它也能放得平。它的规则就是,只要机会来了,出路便有了,终归,它的目标是大海,这就是水的执著精神。

正如这首诗写的一样:“穿云迸石不辞劳,大抵还它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人就要有这样的精神,要有水的执著精神,不归大海不甘心的这样一个精神,才能够几于道。

大道无方,大道无相,大道无名。水就是这样,大家想想水的相是什么呢?既可以成云,也可以成雨;既可以成为九寨沟秀美的仙境,也可以成为黄河里一沟黄泥水;它可以是甘泉,也可能很苦涩;它可以沸腾,也可以坚如钢铁。去过北极、南极的人,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冰川坚韧的力量,这还是水的力量呀!它可以把山崖、岩石这样坚硬的物体凿出一个河床来供它流动,水的力量的确非常伟大。

作为人来说,我们就要效仿水的智慧,效仿水的力量。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之说对水有所赞叹,对山也有所赞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与智者联系在一起的。

大家都读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还是苏东坡的老师。他当主考官时,原本苏东坡应该中状元,但欧阳修怀疑那篇文章有点像他徒弟之作,怕别人说他偏爱自己的弟子,结果苏东坡屈居第二。知道了原委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苏东坡就被欧阳修收为门徒。

《醉翁亭记》里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一个仁者和智者的胸怀。一方面,我们应该有仁慈之心,另外一方面,还应该有一种智慧的灵动。这个智慧的灵动,应该像水一样,随方就圆,不可遏制。水是善的,人人都可以侮辱它,牛马可以践踏它,蛆虫可以在它身上爬,它却毫无厌恶之心。但当它发怒的时候,像毛主席词中写到的那样:“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年发生的那场洪水,的确惊心动魄,让人感受到了水的力量。

李世民与魏征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曾说过:“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就是水的力量。所以我们不敢去侮辱它,不能去侮辱它,不能去欺辱它,要敬重它。我们离不开它,也要仰仗于它。我们看到了水的力量,水的智慧,就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谦卑就是善

“居善地”,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需要把三个方面都坚固起来。“居善地”,我们怎样“居善地”呢?什么是“善地”?水的“善地”就是向下。如果你把它制约起来,管制起来,那么有一天它发起威的时候,后果是很可怕的。那什么是我们的“善地”呢?

《易经》的谦卦里谈到谦的力量,谦卑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善地”。如水之走下,天尊地卑,知崇礼卑。如果我们谦虚、谨慎,这个就是“居善地”。当然周边的环境也很重要,我们的安全度自己也要把握好,要把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不能把自己放在危险的地带。有的人不自觉地进入了危险的地带,后悔也来不及了。怎样才使自己不进入危险的地带呢?大家就要善于去揣摩,善于去观察,善于去分析,这就叫“居善地”,要居于安宁、吉祥之地。

“心善渊”,心是我们的思维器官,也是我们的智慧之本。“渊”者,空虚也,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放得空灵一些,不要装得满满的,装得满满的也是犯错误的根源。要常常使自己的心处于空灵的状态,而不是一种骄慢的状态。只有处于空灵的状态,才能产生出妙处来。

“与善仁”,要像水一样,善于给予,不收回报,要具有这样的奉献精神。大家要好好咀嚼这个“善”的味道。我们为人处世,举心动念,善还是不善?这个善作动词讲,可以说是灵巧、方便、智慧、妥贴的意思,要达到这样的状态。

“言善信”,与人交而无信乎?这个信是五常之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信,那么仁、义、礼、智都谈不上。水就是很讲信用的,如果它到了一百度,肯定就会沸腾汽化;如果到了零度,肯定就会结冰。到了雨水季节,老天爷就总要下雨。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做到像水一样善于无私奉献的同时又讲信呢?唐代李益有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潮水都有信,都讲究信誉,人岂能无信?但这个信要善信,不能傻乎乎地信。怎样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让自己的承诺达到一定的适度,量力而行,而不超越自己能耐的半径呢?超越了自己能耐半径的信,就叫无信。

“政善治”,当领导的应该注意了,怎样叫“善治”?所谓“善治”就应该像水一样,因病施药,不能固守偏方,也不能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等这方面的错误。要契时契机,因时因势,与时俱进,这个就是“政善治”的一些说明。

“事善能”,我们学习《道德经》,如果学了之后把它当成是一种炫耀,自己会背几句《道德经》,自己还可以讲《道德经》,那样行不行呢?当然也可以,但最后还是要落实在“事善能”上面。我们做事情,要考虑到能不能给自己提供动力,能不能给自己提供智慧。别人不能完成的任务,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自己用老子的智慧来启迪自己,就可以把别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难以完成的事业做成功,这才是“事善能。”

“动善时”,这里讲契时、契机,我们讲“与时俱进”就是要讲究时。我也反复说,在《易经》里是很注重时的,《易经》有十几个卦的象辞都说到“时之义,大矣哉,时之用,大矣哉。”什么是“时”?也就是形势,也就是机缘。我们要看到大势所趋,要看到机缘所在。如果你看到了大势所趋,就看到了机缘所在,还要看到事物发展的环节,那几个关节点,就是“时”。

中国人讲“时”是很笼统的,很朦胧的概念。如果把它铺展开来,那就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动善时”,国民党的时候应该做什么?共产党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又应该做什么?所以“动善时”,一定要认识到这个时节因缘。老子还说“不知常,妄作凶”,不知时,也会凶。我们要看到“时”带给我们的一个警示,环境、条件、机缘和它的这种阶段性,它的因果性,它的归宿以及围绕在其中的吉凶祸福。

本公共号是四川龙江国学书院所创建的为广大国学爱好者提供学修交流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