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上善若水
四、从“嘴脸”到“背影”:可怜天下师者心·上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是常识,似乎谁都知道,但是到了关系个人切身利益的时候,很多人却会忘记这句话。忘记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放弃,既然教育不可面面俱到,不可能解决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所有问题,那,只有放弃,此类不在少数;另一类人恐怕就是老师,老师往往是明知不能为而为之,明明知道学生有差异、有天生的先天差距,但是,在关键处能不离不弃地促进学生成长的,最终也并没有放弃的那个人,恐怕就是老师。
换一种说法,就是老子说的,就是“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时候,老师选择的是“天下莫能行,我能行”,而且以“行”为志业。注意,这里说的是“天下”,说的是一个似乎约定俗成、似乎律令一统之下的大环境里,在体制内的教育以“分数”、“升学”来诠释“不可更改”的目的时,在体制外的学堂教育以“人格速成”、“道德早熟”来蛊惑大众把孩子交给区区几本书的时候,还有老师在耕耘最真实的“知行合一”。
何以如此?原文来自《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宋常星来解读“水”为什么“无以易之”,就是“水”为什么是不可取代的?
“天一生水,其质最微;其次生火,其质始著;其次生木,其质始成;其次生金,其质始坚;其次生土,其质始大。四行皆坚强于水,惟水质最微,最强弱,是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水以柔弱为质,若不能攻坚强,不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火之烈,遇水则灭;以木之强,遇水则浮;以金之重,遇水则沉;以土之厚,遇水则软。以至凡物之坚强,润之无不透,泡之无不开,即石磁铜铁之器,俱能穿过,是攻坚强者,莫有胜于水者。假令欲易之,火木金土,俱不能攻水,水之柔弱能攻,虽欲易之,其无以易之,是知水之至柔,乃藏天下之至刚,则凡恃其刚强者,必不能刚强,必柔弱者,乃能刚强也。”这是以天地之间的“金木水火土”来看“水”之最柔最弱,但是攻乎其余都能胜之,而“水之德”是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就构成了天下都知道的“立德树人”,但是,老子也伤心地说:“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这就是人的“知行不一”,“知行不一”不要简单地归类于贬义词汇中,其实是一个描述性的人之常情。“外物相激”、“宠辱若惊”,这就是难以“知行合一”的关键。
而老师的知行合一,则在于守住了“一”这个“育人”之本,然后坚守着“育人之道”,从而实现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状态。这个状态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两句尤为让人震撼:“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意思是说,国家内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礼法不彰,忠孝不举,民心浮华,吏治腐败,政令不畅,蔽目遮心,这些事情啊,可以说每一个人难辞其咎,但是,能够承担整个国家内在污垢、诟病的,自然能够守住社稷,自然能够以一人之力担当大任,所以可以成为“社稷主”;国家也有外患,外患都是不祥之兆,自然变化,水涝旱灾,大势纷争,外族欺辱,时运积弊,物坏人心,每一件事情都可能在开始的时候是微不足道的变化,但是在这些变化之外,已经积蓄着各种危机与忧患,能够洞察危机,承载忧患的,自然就可以为“天下王”,“天下王”是无往而不至,是无往而不利的。
学《道德经》,行教育道;让我们一起来感悟《道德经》里的教育智慧吧!
——李秀伟工作室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李秀伟名师工作室
欢迎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