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综述:本章以水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利人,二是居下,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接着用七个并列排比句,具体阐述“上善”的日常行为准则。最后强调,唯有不争,方能无尤。通解
至上的善德(品行)好像水一样。
水善滋养万物而又有不争(功劳)的美德,处在低下的地位,这种品德几乎近于“道”。
(有道的圣人),立身善于谦逊处下,心胸善于沉静深远,付出善于大公无私,言语善于格守诚信,为政善于公平公正,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而在所有的“善德”中,唯有做到不争,才不会出现过失,也就没有了怨咎。
详解
后人解读此章,多把重点放在水“善”之本性上,而忽视对道与德的解读。
上善若水。上善,可以表述为大善,至善;可以理解为上德,近似于道。
把深奥的道理概念化,把概念的问题具象化,形象化,这是一种为文智慧。
上善若水,水,利而不争,谦虚居下,几近于道。其实这里有三层递进式意思:利万物,为不争,善居下,层层递进。
因此,有道的圣人效法自然,似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我也尝试着以此解读“水之七善七德”,然而终是勉强,许多成名的大家也是如此,所以不必就字面上强行解说,而应同,其大意,精其要旨,这样更能准确老子的哲学思想。
最后老子感叹,唯有不争,方能无尤。尤:怨咎、过失、罪过。
在“上善”的所有美德中,老子依然崇尚“不争”。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近乎于道,那么人是否就是远离道呢?
后人多把高当作高的地位、财富、名声,事实上,此处的高,应该是更高的品德、美德、品行、修养。这样就释然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其实,这七个排比
句的古文结构是:“居善若水择地,心善若水成渊,与善若水近仁,
言善若水守信,政善若水平治,事善若水务能,动善若水待时。这样应该不会误读误解。
居善地:居,指安身立命之所,不仅仅指居住环境。避高趋下,不逆流,顺势而为,甘居于低处。要处于合乎天道自然的环境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和谐相处。心存善念,常善旧人,哪里都是善地)。
心善渊:心地沉静,心胸深远,有包容深藏之意,有胸怀万物之心。
与善仁:待人接物要怀仁,利万物,利国家,利他人。“——仁就是以己达人,把对方当成是自己一样,这样尽可能的换位思考,觅人所需,急人所急。
言善信:说话要讲信用,否则“轻诺必寡信”。言出必信,言必行,行必果。
政善治:政,泛指一切管理,大可治国,中可治企,小可治家。治,达成良性的秩序。作为管理者时在善的动机上,擅于达成良性的秩序,力求做到公正公平。
事善能:做事要在善的前提上做自己擅长的,不能做力不能及的事,也不要去做低效率的事,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能)。
动善时:养精蓄锐,以待天时,时机成熟,飞流直下。也就是说行动善于选择适当的时机。
思考一下:
居众人之所恶:恶,读wù,厌恶,不喜欢。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既然低下的地方,就是众人所厌恶的地方,那么,接下来“居善地”,又如何理解呢?居善地,难道就是众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