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读书笔记道德经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5
白癜风传染 http://m.39.net/pf/a_7601957.html
今天开始日更读书笔记,坚持养成习惯。原因明天再讲。以后昵称都叫Sisyphe了,取自希腊神话人物,一生充满了荒谬。以后会写关于加缪书籍的读书笔记。《道德经》读过一遍了,笑死,根本看不懂。感觉必须要有很多的经历才能有共鸣。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论值得学习。第二遍寻求了各个大家的解读资料,很喜欢曾公的解读,在这里做一些记录和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共勉。今天来写《道德经》第一章读书笔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华民族的人执象,天象人象地象。老子认为执象会被象困住,无法前进。于是老子决定破象立道。类比一下众人执象,老子担心他立道后众人便会执道,于是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道代表宇宙万象,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常道就是恒常的道理。“名”就是名称,任何名称一旦说出来,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应该受到名称的影响。“常名”指的是没有局限性的名号,换句话说就是万物的自性。这里插一句,《道德经》大部分都在讲天道,从天道出发到人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处的“有”“无”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阴”“阳”。始是开端,本源。“母”是化生万物的动力。两者有一定的区别。一切的根源是“无”,但是“无”要靠“有”来产生万物。“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指我们要常常站在无的立场上来想事情。这一段很难理解,曾公解读说,我们本于“无”的时候,观宇宙变化的玄妙,是有可能的;常常本于“有”,而来想要看宇宙万物看得见的变化,这也可以做得到。我理解不透曾公说的话。我个人理解是这是一件先验的事情。某件事情自然发生,目前还没造成结果,就是无,造成了情况,就是有。或者就是说任何事情都分主观与客观立场。“观”,不仅仅只用眼睛看,更是透过精神来体验。用眼睛看,称之为“见”。人们常说的观世音菩萨,眼睛是不看你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有”和“无”是完全对立的,而老子却说,“此两者同”,他们只是名称不同。其实世界上没有对立的事情,只有相对待,彼此迁就变化。老子的意思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对立。“同谓之玄”意思为正因为他们同,所以才玄妙。“玄”“同”是一个很难理解的点,曾公说这两者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玄之又玄”,后面的“玄”是用来否定前面的“玄”,你认为玄,那我告诉你这是不玄的,因为世界上所有的象,都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总结一下,第一章的要点。“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常”是恒常的;“名”只是名号而已;“有”“无”是相同的。于是老子在第二章开始讲述为什么“有”“无”是一样的。老子先破除了“有”,因为一般人痛苦的来源就是“有”。为什么你有的比我多?为什么你过得比我好?为什么升职比我快?所以不破“有”,人永远痛苦不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