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五十九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7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读书

炼心

积德执古之道

御今之有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之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1)早服是谓重积德:

帛书甲本损掩,乙本余“蚤服是胃重積”,北大汉简本作“蚤服是謂重積德”。王本、傅本作“早服謂之重積德”。现据北大汉简本并参照据王本、傅本写定。

《康熙字典》:“蚤又与早通。《越语》:‘蚤晏无失,必顺天道。’”

(2)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帛书甲本损掩,乙本余“重積□□□□□□□□□莫知亓”,北大汉简本作“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智其極”。王本、傅本如此,从之。

(3)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之母:

帛书甲本余“可以有國”,乙本作“莫知亓□□□有國”,北大汉简本作“莫智其極則可以有國”。王本、傅本作“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谨按:本章第二段文章系顶针格,若作“可以有国”则破格了,拟作“可以有国之母”为是,故予补上。

(4)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帛书甲本、北大汉简本、王本、傅本如此,从之;乙本作“有國之母可□□久”。

(5)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帛书甲本作“是胃深固氐,長□□□□道也”,乙本作“是胃□根固氐、長生久視之道也”,北大汉简本作“是謂深根固抵、長生久視之道也”。王本、傅本作“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现据北大汉简本并参照王本、傅本写定。

高明曰:“‘’字,乃‘根’字别做。甲、乙本‘氐’字乃‘柢’之省。”

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根’,帛甲作‘’,同‘根’。‘抵’,王本作‘柢’,‘抵’当为‘柢’之讹;帛书作‘氐’,河本等作‘蒂’,皆通‘柢’。”

郝懿行曰:“柢,又通作‘氐’。《诗》‘维周之氐’,传:‘氐,本也。’《周语》云‘本见而草木节解’,韦昭注:‘本,氐也。’是‘氐、柢’同。”

(1)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辞海》:“同穑。《汉书·成帝纪》:‘服田力啬。’田夫谓之啬夫。”据此,啬者,似农民之既善于播种耕耘,又善于收藏俭用也。(事,《故训汇纂》:“朱熹《孟子集注》:‘事,则奉承而不违也。’[《广雅·释诂》:‘奉,继也。’郑玄《仪礼注》:‘奉,犹传也。’]”啬,《故训汇纂》:“郑玄《仪记注》:‘收敛曰啬。’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啬,省也。’”治人事天者,尊奉天道以治理人间万事也。莫若啬,与“治大邦,若烹小鲜”之“若烹小鲜”同理。)

《韩非子·解老》:“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知识也。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

李道纯曰:“治人事天,莫若从俭,以国言之,省刑罚,薄税敛;以身言之,省言语,节饮食;以心言之,省思虑,绝试听。尽其心,养其性,可以事天也。”

陆西星曰:“然所谓啬者,又非止深藏固閟不妄施予而已。以究其极,则伯阳翁之所谓‘关键三宝’,能仁氏之所谓‘不染六尘’,紫阳翁之所谓‘顿超无漏’,皆‘啬’之妙义。治人,即治身也。事天者,全其天之所予。”

(2)夫唯啬,是以早服:

服,《辞海》:“食也。”服道,《汉语大词典》“谓潜心修道。”老子云:“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食母”即是“服道”。(以,《故训汇纂》:“《经传释词》:‘以,犹谓也。’”早,河上公注:“早,先也。”服,《故训汇纂》:“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服,是奉行之义。’”)

陆龟蒙《游楞伽精舍》:“服道身可遗,乞闲心已诺。”

陆西星曰:“《易》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常人不知啬施早服为治人事天之要,误为妄作,耗精丧神,以抵于尽,非天促之亡,自贻之戚也。”

劳健曰:“早服,犹云早从事。”

(3)早服是谓重积德:

(重,《故训汇纂》:“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重,多也。’《说文·重部》:‘重,厚也。’”重者,多厚也。积[積],《故训汇纂》:“杜牧《孙子兵法》:‘积,积蓄也。’成玄英《庄子疏》:‘积,蕴蓄也。’”)

吕惠卿曰:“夫诚能啬而早服之,则德日益以充,故曰‘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德之至者也。”

徐梵澄曰:“国无三年之积,则国非其国也。故重食。而有重于食者,则德也。是重积食不如重积德。有食而无德,是何以为人耶?”

(4)重积德则无不克:

(克,《故训汇纂》:“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释言》:‘克者,能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克,胜也。’”克者,能胜也。重积德则无不克者,求以得,有罪以免也。)

张三丰曰:“广积阴功,广行方便,广修因果。”

宋常星曰:“养之既深,积之既厚,我之德能胜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不能胜之于我,是以谓之无不克。”

(5)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极[極],《故训汇纂》:“刘逢禄《尚书今古文集解》:‘极,究也。’杜佑《孙子兵法注》:‘极,尽也。’《助字辨略》卷五:‘极,至极也。’”极者,究竟、至极也。)

卢育三曰:“德之功用广大无边,没有谁知道它的极限。”

(6)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之母:

(母,河上公曰:“母,道也。”)

范应元曰:“德既无极,则可以有国而为君也。能爱民物,则可以有国,此天下国家之本在身也。通乎此者,非以图国而人自归之,则其德可以有国也。”

(7)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有国之母者,有道之国也。)

宋常星曰:“道为天地万物之母。圣人重积其德,而深全其道。有国之母,国之长久,亦不能违其母之道也。长久者,开万世不朽之事业,成古今不易之功能,合天地而长存,历古今而不变。”

(8)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深,《故训汇纂》:“韦昭《国语注》:‘深,入境深也。犹重也。’”根,《故训汇纂》:“王应麟补注《说文通释》云:‘入土曰根,在土上者曰株。’王先谦《韩非子集解》引俞樾曰:‘根即曼根也。’”固,《故训汇纂》:“固,《希麟音义》卷六注引郭注《尔雅》云:‘坚然牢固之意。’韦昭《国语注》:‘固,定也。’韩康伯《周易注》:‘固,不倾移也。’”固者,坚然牢固不倾移也。柢,《故训汇纂》:“王先谦《韩非子集解》引俞樾曰:‘柢是直根也。’颜师古《汉书注》引张晏曰:‘柢,根下本也。’”深根固柢者,重积德也。长[長],《故训汇纂》:“孔颖达《周易疏》:‘长,延也。’韦昭《国语注》:‘长,益也。’”长者,延益也。长生者,延长天年,非长生不死也。)

《韩非子·解老》:“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也者,木之所以持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今建于理者其持禄也久,故曰:‘深其根。’体其道者其生也长,故曰:‘固其柢。’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张三丰曰:“皇帝寻我问金丹,神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如何?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淡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

张松如曰:“老子认为大而维持国家的统治,小而维持生命的长久,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都要从‘啬’这条原则做起,所以说啬是‘长生久视之道也’。”

高明曰:“在此犹延年益寿之义。”

徐志钧曰:“深根固氐,正是蕴蓄德行的结果。”

治理人世,奉事天道,没有超过啬的。

唯有啬啊!所以早日服道;早日服道,这是叫做重于积德;重于积德,就无所不克;无所不克,就不可测知它妙用的极限;不可测知它妙用的极限,可以有国家的母亲;有国家的母亲,可以长治久安;这是叫做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大道啊!

啬者,通穑,古代农夫叫啬夫。我国素来以农业立国,而民以食为天,国之兴衰莫不赖于农业的丰歉。是以老子要求善为道者,要效法农夫,不但善于播种耕耘,尤其要善于敛藏俭用,要以啬为治理人世、奉事天道,即是从事人道与天道的至宝。

不论从事人道和天道,它的根本原则,莫过于啬。啬是天人之道的法宝;啬是修道成真的诀中诀;啬是修身、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的康庄大道。

如何方是善啬呢?

一要心专于道,“务去其殊类,归于齐一”,(王弼)心不旁骛,“唯道是从”,(二十章)“唯施是畏”,(五十三章)决不贪图便宜,而好径走上旁门邪道。

二要“不急除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王弼)务在根本处着手,不在枝叶散蔓处纠缠。

三要重视敛藏,“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达到“精之至”、“和之至”,方能“益生曰祥”。(五十五章)

四要“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以治人,“不极聪明之力,不尽知识之任”以事天,“爱其精神,啬其智识”。(韩非)

陈鼓应说:“啬即是培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实生命力。”

啬方能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心;啬方能积功累德,不以欲害身。

孙思邈说:“神太用则衰,精太用则竭,气太劳则绝。”啬的方法是:“精何以不竭,必也远色乎?气何以不泄,必也寡言乎?神何以不离,必也无欲乎?”(《养身集》)这是积之于内,而不轻易外耗;同等重要的是,以外养内,聚气炼丹,培复生命之本。

无所不克,就不可测知其妙用的极限,于是便可以保有国家。须知圣人之所以“可以有国之母”,乃是他道高德重,“天下皆乐推而不厌也”(六十六章)的结果,此正是大道无所不克的力量所致,正是大道莫知其极的无穷妙用的显现。

有国之母者,国家的母亲,乃是大道,不失其母,以道莅天下,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这叫做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啊!譬如榕树,唯有盘根错节,紧紧结合于大地,方能充分吸收养分,而枝叶茂盛,欣欣向荣,方能屹然挺立,而不为十二级台风所拔。身也,唯有深其根,固其柢,紧紧结合于大道,而“八风吹不动”(苏轼),方能长生久视,不但延年,而且健康。

老子揭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乃在于:啬——早服——重积德——无不克——莫知其极——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啬的作用大矣哉!所以人生于世,无论治人事天,唯啬而已。

啬者,自然之道也。啬为心身之宝,啬为积德进道的阶梯。然而,善啬者自然是善施者,唯其善施,是以善啬,两者相互为用。“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此为啬与施的辩证关系,皆唯道是从也。

啬的要旨,在于早日服从于道,“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即“早服”的注解。非其欲独异、大反于俗之人,何能独“贵食母”,而一切唯道之是从,早服于道呢?“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六十二章)求道得道,势所必然。“早服是谓重积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于是道之德体现于吾身,乃是真德,即与道合其真矣!早服即建德之始,然后,重于积德,以德为本,“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于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矣!

唯有啬,方能早日服道,言行动静,行住坐卧,不失大道之常。张扬明说:“所以只有啬,便能早早降服妄心,降服杂念,降服一切物欲乃至过分非分之想。这便是致虚守静,便能进一步载营魄抱一,服气养生。既能服心,又能服气,身不离道。”如此,便是“重积德”。重于积德,“德积既厚,虽天下之刚强,无不能克”。(苏辙)“道发之于外者为德,故至德配道。修德即所以为道,积德即所以进道。重积德,即日积月累的修德,亦即常德不离,久之便能与道同体。”(张扬明)

《道德经》五千言,反来复去说的是道德之意,其根本所在,正是本章所阐发的治人事天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是老子的宗旨所在,这是上古流传下来为老子所继承发扬的中华大道。这正是古今中外无数修炼者所梦寐以求,尤其是善为道者所归趋的。须知万千法门皆歧路,行不由径徒自误,大道自然只平常,治人事天莫若啬。

《道德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老子修真大道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