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镔大学读的,是生物工程,工科方向,第一门专业课,是机械制图。
以前大学英语四级没过,是不能毕业的。理工科学生,拿到英语六级,就很厉害了,而研究生考试英语权重也大。
但上述都是英语笔试。如果去企业,尤其是三资企业,口语,口译能力,加上工科文凭,那就无敌了。混个一年半载,什么总随便上。
正规英语专业,极少数去国家外事部门。
公子镔学校的英语系,外交部偶尔会招一两个学生去,然后是外经贸等单位,剩下的一般当老师,个别去新东方。
所以,说新东方仅仅是个培训机构,名副其实,因为都是专业挑剩的人才,去新东方。
然后,英语专业,在企业并不受欢迎,因为不懂专业。
年,教育部搞了一个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其中的口语等级证书,还是比较热门的,因为当时考试形式,都是笔试。
公子镔无聊的时候,随便去考了一个。
记得考试是一个老师,两个考生同场。考口语证一般女生多,工科男稀有。所以我肯定匹配到女生了。因为是随便考,也没有任何准备,就考个中等及格,拿到证即可。
匹配的女考生没过,后来手机短信交流,说是太紧张了。
口语证是面试。面试这种东西,在中国还比较新鲜,所以通过率不高。
古代知识是没有分科的。
打开二十四史,如果从后面倒过来读起,其实就是数理化,机械,工程学。所以,读完二十四史,肯定要花个十年以上,可惜我们这十年,用来学英语了。
从夏朝开始,我们就是科学治国,理学治国,工程治国。
道德经是一部非常宏伟的思想哲学,没有任何现代宗教味道,是人口,科技,思想,文明,超级先进的时代产物。
后来出现的文理分科,尤其文科治国,是中央集权解体,四分五裂,蛮夷入侵,兵荒马乱时代的特定产物,是更低水平的国家治理模式。
夏国就已经是大规模的中央集权国家,因此才能诞生大型国家治理的思想。三星堆的大立人,就是夏王。
易经,道德经一开口就讲治大国,显然不是周初封建时期的时代产物。
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时代也没有。因为春秋末期,国家的治理规模,依然非常小,至少要有长江或黄河的统一时代,才能体现大国治理的概念。
诸子百家,倒真正是春秋封建时代的产物。
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族群,规模小,难得产生一点思想,技术,这些思想,技术,决定了这个族群的生存延续能力,所以就要严防死守,防止外姓学去。
春秋有数万个大小族姓势力,战国初期也至少数千个,当然就产生了百家思想。
百家之间,当然也不可能有所谓的思想齐放,争鸣,交流,而是防备,攻击,消灭。
你看,明朝时期的罗马教会,搞了多少竞争思想者的禁书令,火刑。而国家越强大,越没必要焚书坑儒。
秦朝代表古代中央集权最高水平,汉朝则又回到八百年前的封建分裂时代。
项羽首先对刘邦分封,叫做蜀王(汉中,关中)。
四川盆地是内海的时候,有大量犀牛繁衍。成年犀牛没有天敌,四川人称犀牛为:獬豸(xièzhì)。
有角的猛兽称为豸,无角的虎豹称为虫。
起初古人更崇拜有角的动物,没有角的虫,就有贬义了。到了现代文,虫就只有昆虫的意思了。
因为夏朝时候,生物更多样,起码一万个甲骨文字,表示不同物种,到了一万年后的汉朝,大量物种消失,表达多样生物的字,也相应消失了。
一万年前的夏朝易经,连山经,为什么使用六十进制?就是因为夏朝统治世界时,有万物多样性,复杂性。
一个族群的人口越少,面积越小,生物,气候多样性越缺乏,对这个世界的描述方式,自然是越原始,越低级,粗糙。
而我们的甲骨文系统,易经系统,六十进制系统,道德经系统,就一定是为了描述一个浩瀚的广大世界而创建的。
就像网友
奇门陈现提供的宇宙观察三维模式:项羽要嘲笑,贬低刘邦,所以故意分配给刘邦蜀王这个称号。
萧何当然懂得这个贬义,就改为汉王,把以前项羽的蜀王记录,都删除了。
所以后来刘备之所以能得到一块地方,因为西蜀刘备,蜀这个字,本身就意味着,愿意臣服中原的意思。
诸葛亮是无能之辈。
所谓的六出祁山,是先驱都死了,没办法装,就是学习猪八戒去巡山,假装会干活。孙悟空回花果山,他只能散伙,野外睡觉。
古代讲的师生,师,最早意思是指军队,军队指挥,带的兵,称为学生。
后来军队文官化,才变成文人的老师意思。
师长,将帅带刀,教书的老师不带刀,则叫做师不带刀。
甲骨文,师,画做队列,阵型。5人为伍,人为师。
金文则添加了兵器,斧的造型。斧为父,表示战斗族群的指挥长。
马谡,魏延,都是可造之材。
对阵司马懿,使用女人衣服骂战,空城计,都是属于淫巧之术,花招,属于下流思想战术。而战争是生死存亡的严肃问题。
无疑,秦虽然结束,项羽分封的所谓十八路诸侯,就又倒退回春秋时代了。
汉朝后面再努力,也顶多是回到美国在日韩驻军十万的这种天下秩序模式。
西方从明朝开始,盗取华夏文明,也顶多学到春秋封建时代水平。
所以,西方也是按照春秋模式,对知识进行分科,汉时叫做科牌,科目。
科目之学,就是科学。小国独守的秘密知识,就是专利。
那么,汉朝的中央集权力量弱,因为封侯做大,从地方势力崛起的世族,而不是士族,就成为汉朝的关键影响力量,以三公为最。
先说士。
夏朝的连山经说,士,是术数概念,从一到十,合并成:士。
引申义,指为国家做事情的人,做事水平,从一到十,分为十个等级。
能力等级的提高,称为进士。
再说三公。
三公,司马,司徒,司空。
司,意思是指挥,领导,监察。
马,指百将,徒指百官,空指百匠。
那么,三公,就是管理国家最精锐的文武官员,基建队伍。
整个汉朝,三公势力,始终处在非常强势的地位,这个是汉朝非常发达的封建体系,所决定的。
关键源头,就是项羽刘邦建立的十八路诸侯,后来沿袭的模式有:
云台二十八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麒麟阁十一功臣
在这种封建制度下,从中央体系中,举全国之力产生的各种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是首先服务于以三公为代表的世家侯门势力的。
举个例子。
有个芝麻官,叫做霍仲儒。刚上任时,政府办公室,是设在平阳侯家里,为平阳侯服役的。服役期满,办公室才能迁移到府院。
平阳侯为曹姓,祖上,就是刘邦的第二功臣,曹参。
霍仲儒在平阳侯服役期间,年轻气盛,跟侯门的侍女私通,有了私生,叫做霍去病。
为了自己的官场前途,这个私生子,是不能认的。
离开平阳侯门之后,霍仲儒又正娶生子,叫霍光。
后来霍去病立功了,老霍才有机会,跟随汉武帝三十年。
匈奴其实非常好消灭的。
但封建家族的生存秘密在于,家族永远有被需要的能力。匪徒,蛮夷,剿匪,剿敌,永远要剿而不灭,或者放开一条华容道,让敌首或其子女逃跑。
春风吹又生,自己孩子长大了,盗的后代也长大了,可以收割了,自家孩子的食禄,就有着落了。
敌人的地盘去多了,就仿佛是自己家的。有什么区别呢?
刘邦项羽建立的多路诸侯制度,就跟后来的三公制度,矛盾不可调和。
矛盾谈判妥协的结果,就产生了所谓托孤制度。
托孤制度,当然是违背天子制度的,只是谋反的好听词。
1道德经,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斧(父)
道德经中,经常使用华夏建筑,解释万物,人类社会。
建筑的秩序,代表华夏的天下秩序。
在建筑中,柱,是孤零零的,周围看是空空,实则力量最强。
梁,看似多样,占有面积大,但是没有力量,所以说: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秦国以建筑立国,秦孝文王就叫嬴柱,又叫嬴式。式,是建筑的范式,式样。
处在正中的梁,叫做中梁,栋梁,但终归不是柱。
所以,建筑中,要强柱弱梁。
如果强梁弱柱,这个建筑,迟早会害死人。
建筑的强柱弱梁思想,也指明了统治规律,应该强君弱臣,如果是强臣,就变成强梁了。
而古代讲的虚君,不是为了强臣,而是指,强柱周围的无限空旷,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而君主的力量,是来自人民群众的。
这种统治思想,要一代传给一代,不能改变。叫做,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什么是教斧?以前公子镔讲过,斧即父,建筑建设过程中,斧是力量的代表。
在建筑师承教育中,教斧,就是以斧为教。而统治以宗庙为教,称为宗教。
斧教即宗教。
公子镔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