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荐书打开《道德经》众妙之门的钥匙
5月7日上午,周罗生先生向雷锋图书馆捐赠了自己著作《老子〈道德经〉白话三字诵》书籍,共计6本。所赠书籍进一步丰富了图书馆藏学文献资源,进一步丰富图书馆藏资源。雷锋图书馆感谢周罗生先生的无偿捐赠和对雷锋图书馆发展建设的关心,为他颁发了捐赠证书,并表示雷锋图书馆一定会珍惜所捐赠书籍,尽快加工上架,保管好、利用好该文献资源。
朗朗三字诵,一把打开《道德经》玄妙之门的钥匙稿源:潇湘晨报
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传统巨著,老子《道德经》历来以深奥著称。如何能让这部书读来通俗易懂,能让青少年读起来朗朗上口?周罗生先生的答案是:用白话三字诵的形式,给这部宏文巨著一个新的注解。近日,由湖南望城籍作者周罗生创作的《老子〈道德经〉白话三字诵》一书,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
提到写这本书的由来,满头银发的周罗生先生娓娓道来,"年底我退休后,由于有喜欢看书的习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划,余生认真研读老子《道德经》。"今年63岁的周罗生先生毕业于湘潭大学,多年来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对传统文化、古诗文尤其热爱。
周罗生说,自己最开始接触《道德经》,读完不解其意。虽然一头雾水,但是《道德经》玄妙的思想一直在脑海中浮悬。于是开始寻找不同版本的《道德经》研读。特别是《老子通解》(中央编译出版社年版),书的作者对研究老子不同版本的书,作了深刻的探讨和考证,这本书对自己理解《道德经》帮助很大。
多次研读之后,周罗生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如何将深奥的《道德经》,变为通俗易懂的普通大众读物。书店里将《道德经》译成白话文的书籍多如牛毛,编写采用注释、白话翻译、评论,但大多千篇一律,于是想写一本能让大众一看就懂,言能达意,朗朗上口的《道德经》读物。经过思索,他最终选择了白话三字诵形式,来驮这部宏文巨著。
为完成这个想法,他跑遍了长沙的大小书店,把凡是和老子、《道德经》有关的著述都买了回来,仔细研读、做笔记。无数个夜晚,夜深人静之际,他戴上眼镜,在台灯下思考、写作、改稿到深夜。经过近一年的多次修改,《老子〈道德经〉白话三字诵》一书终于得以完成。此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的大力帮助。
读完此书,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湖南省作协原副主席谭仲池欣然作序,"为了方便初学者读懂《道德经》,我以为周罗生先生所著的《老子〈道德经〉白话三字诵》,亦如一把钥匙,能帮助读者打开《道德经》的玄妙之门。"他评价道,尽管周罗生先生的著述是一种尝试,但读后,觉得有许多光亮能让初学者受到启迪和指引。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小说学会理事邓建华则认为,本书是作者对经典的一种创新,他在序中说,"《道德经》、白话、三字诵,这几个关键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放在同一本书里,会起什么‘化学’反应?""他将最难破译的经典,以他独有的视角解读。以三字文来承载《道德经》这本经典,是他的大胆创新。
荐书
打开《道德经》众妙之门的钥匙
稿源:长沙晚报
谭仲池
老子的《道德经》千古流传,至今依然放射着不灭的圣光。其精魂道义,如同雨露甘霖,滋养着读者的心灵,生发着生命成长的旺盛精神。
但如实地说,真正读懂《道德经》也不容易。需要读者认真阅读时,尽心去悟觉它。用以正心,笃以力行。韩非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他将老子的“非常道”之“道”,看成一种“常道”,把他从不可言说的形而上层面,落实为可以言说的形而下层面的规律性。同时,韩非子还认为“德”得于“道”,“道”是“德”的依据,“德”是“道”的显现。他明确指出:“道有积而积有功:德者道之功也。”这样,韩非子就将老子带有形而上玄妙色彩的“道”落实到现实层面,认为“道”是可以被认知描述的“德就是道之功”。在老子那里道是不可以认知和描述的,而韩非子却将“非常道”落实到了“常道”的范畴里,即认为它是现实生活中可以把握和利用的规律,于是“德”便有了最终的依据。从韩非子对老子“道”的析解和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经》在玄妙的表述中蕴含的现实中的物的世界发展规律。
周罗生先生退休后,静心致性地学研《道德经》,并把自己所得所悟所思所感用白话三字诵的方式,对《道德经》进行诠释,其诚可感,其旨可敬!老子的《道德经》虽只有多字,但博大精深,涉及宇宙、自然、社会、哲学、人生的方方面面。可谓语出有源,能言宇宙万千气象,其奥无穷尽揽世事纷繁沧桑,可触人性完美之“道”。为了方便初学者读懂《道德经》,我以为周罗生先生所著的《老子〈道德经〉白话三字诵》,亦如一把钥匙,能帮助你打开《道德经》的众妙之门。当然,用白话文而且又规范的用“三字经”的表达方式传递原文的旨意和内涵,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读完这个书初稿后,就跟作者说,用白话文诠释原文,首先要“精准”,即与原文之精义不脱离;其次要“简明”,不能云里雾里,要言简意明,把内涵和关联明明白白说清楚;再次是“通俗”,我们读过的《三字经》,其文本之妙,在于它的言明达意、深入浅出、易懂好记。
尽管周罗生先生的《老子〈道德经〉白话三字诵》是一种尝试,但读后,我觉得有许多的光亮能让初学者受到启迪和指引。且看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于道……”在老子看来,水最显著的特点是滋养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总是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在这里,老子对水的独特意象赋予了至清的特征。把“上善若水”蕴含的“道”融入了居下、柔弱、谦逊的品德高境。
周罗生先生用白话三字诵将其释为:
最完美,犹如水。滋万物,不争先。
处低下,近于道。人像水,随可居。
心如渊,智博大,与人交,首仁爱。
言语出,守诚信。处政事,持公平。
办实事,显才能。行动速,顺时机。
无过失,不相争。
像这样的诠释,自然能帮助初读者理解原文而悟其深意。又如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荫万物,唯有道。善良人,视之宝;
非善人,求庇佑,道亦护。美好言,
博尊敬;行为美,受推崇。人不善,
怎抛道?立天子,设三公,奉美玉,
献驷马,奉诸侯。倒不如,敬献道。
先古人,重视道。因为道,有求助。
必有应;有罪恶,得宽恕。
普天下,举而尊。
其例我不一一繁举,请读者在阅读时,也同时可对“白话三字诵”做些探讨。这并非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恰恰相反,是真诚和信任。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的是,虽然周罗生先生采取“白话三字诵”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崇尚《道德经》的情怀,以及推动《道德经》学习的心愿,并付出了心血和辛苦的劳动,但他也再三对我讲,其难度他是明白的。所以,当你用这把钥匙打开了《道德经》的众妙之门,进入其殿堂后,还得靠自己静心观览“道”的深邃、宏阔、幽远与玄妙,让“道”之水缓缓流进自己的心坎,滋润出自己灵魂中的“道之功”,实现“德之用。”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在告诉我们,人的内心本来空明宁静,只是因为私欲和外界的诱惑,心灵蔽塞,因而需要时时抛弃欲望的成见,恢复心灵的清明,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做到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归根回静,是谓复命。
让我们在《道德经》放射的明光照耀下,皈依到一个更加明亮、更加清净、更加完美的世界,尽心领悟“上善若水”的道之真谛,舍弃私欲,回归到原本清净透明的境地,真正得“道”,不停歇地健步走在自我塑造高尚品德的人生旅途。
雷锋图书馆倡导全民阅读
共建书香望城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