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问答26章老子对战国时期人才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24

本章帛书甲本与以王弼本为代表的世传本差异很大,应该是王弼本对帛书版本修改造成的。从某些章节的郭店楚墓竹简和帛书本的比较看,帛书本已经对《老子》原本作过修改,王弼本的再度修改,无疑改变了老子原义。本文依照帛书甲本予以注释,并对帛书甲本可能修改之处做了调整,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杨吉德

按照王弼本和世传本理解,本章谈的是重静和轻躁之间的关系;如果按照帛书甲本的原字理解,则讲的是战国时期特有的列国之间人才流动的问题。其实,对人才的引进和任用始终是一个大问题,都知道人才是国家变革富强的驱动力,但除了秦国能够做到用人不疑,其他国家都顾虑重重,难以从体制上有所突破,老子针对这个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注:《道德经》作者应为战国时期的太史儋)。

◎为坙根,清为趮君。

问:帛书乙本:“重为轻根,静为趮君。”王弼本:“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帛甲的坙、清、趮是否应该通假王本的轻、静、躁来理解?

答:按照字面看,甲本、乙本、王本,越改意思越清晰,王弼本形成了两个反义词的对比句式,意蕴深远。但依甲本看,并不是工整的反义词句式,而是有针对性的描述。

《道德经》是围绕《周易》卦主题做的阐释,都是从所对应卦卦象或卦名产生的思路。本章按《周易》卦的顺序对应《贲》卦,《贲》卦的卦象:

卦象初九和上九二阳爻在外,意味局限在内部;九三阳爻从武,表示军队;这个军队不为对外征战之军,而是守卫王室的戍卫之军,类似于周王朝的虎贲军,卦名之“贲”即与虎贲军有关。卦辞:“贲亨。小利有攸往。”爻辞:“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都是针对卫兵而言,指脚力好的士兵夹舍车奔行。本章围绕乘舍车而行,结合当时的一些社会热点,进行了深层次的论述。

甲本“重”字残损,按乙本补之。重,辎重,《左传·宣公十二年》:“楚重至於邲。”重即为辎重之义。本句之“重”指长途奔走于列国的士子随行携带的衣物和食物等辎重。

“坙”,林义光《文源》:“坙,即经之古文。”甲本之“坙”为“经”义。乙本作为甲本的抄本,写为“轻”,似乎轻与坙同,但既然字义相同,为什么还要修改字形呢?只能说乙本不只是修改了字形,主要是修改了字义,还应该以甲本之“坙”为是。“经”为经营、治理天下之义。“重为坙根”,具备相当的辎重,是实现治理天下理想的本钱。如果没有这些辎重,就难以奔走列国,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只能成为空谈。这里提出辎重,实际就是家庭经济问题,家境贫寒之士,难以承担出行及攀援权贵的费用,也就难以实现自己的宏愿。

清:清平;太平。《孟子·万章下》:“(伯夷)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此“清”即指太平。

趮,《说文》:“疾也。从走喿声。则到切。〖注〗臣铉等曰:今俗别作躁,非是。”趮和躁不同,趮是快走的意思,虽然与躁都有快走之义,但躁的含义比较广泛,故应以甲本之“趮”为是。“趮”由初九爻辞“舍车而徒”而来,指时下有识之士乘舍车奔走于列国。

“君”指主旨、根由。第七十章:“言有君,事有宗”之“君”亦为主旨之义。“清为趮君”,使天下太平是士子们奔走列国的主旨。

本句围绕《贲》卦所写的舍车和奔走,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求贤养门客现象,指出作为学子,要充分考虑到求仕的成本,有了雄厚的资金才能实现求仕愿望,而致力于天下太平才应该作为自己奔走天下的动力。

◎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

问:帛书乙本:“是以君子终日行不远其甾重。”王弼本:“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是否王本较合理?

答:如果帛甲解释通,乙本和王本的修改就没道理了。“日行”和“终日行”没有区别,都是指白天行走,完全可以省略“终”字,故甲本之“众”应为原字。帛本和其它世传本皆为“君子”,王本的“圣人”明显是修改的。“君子”泛指有学识之人。“众”表示众多的有学之士。战国时,社会阶层开始出现了松动,越来越多的平民为改变身份而求学,为改变社会而求仕,形成了一种时代特色。

是,这。是以,这样做,指奔走列国的行为。

离,甲本为“蘺”,通离。甾:《说文》:“甾,东楚名缶曰甾。”“甾”指做饭的家什;“重”指生活必需品。“不离其辎重”,即以车为家,长距离或长时间的奔波在路途中。“日行”,白天行进在路途,晚上休息。

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有学之士,为了实现自己从官为政、治理天下的愿望,不畏路途遥远,奔波于追求理想的道路上。

◎唯有环官,燕处若。

问:甲本之“唯”,乙本写为“雖”,王本句子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按甲本的原字能解释通吗?

答:唯,有应答之义,《道德经》中凡“唯”字,虽有语气词功用,都是用于以下应上之人。环官,《康熙字典》:“《左传?文元年》:‘且掌環列之尹。’:‘宮卫之官。’”这一释义符合《贲》卦的虎贲之义,指宫廷的卫戍之官。唯有环官,被任用为宫廷的下属官员,指未被重用。

燕子为候鸟,北方人看来,燕子属于夏候鸟,因为冬天飞走夏天回来;热带地区的人看来,它是冬候鸟,夏天飞走冬天回来。燕处,用燕子特性来形容那些趋利的学士,他们对权力的渴望过于强烈,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就投奔他方,并没有真心效忠君王。一般把“燕”解为安,窃以为不妥,还是以原义解为是。则昭,甲本缺失,据乙本补之。昭,表明。燕处则昭若,像燕子一样来回投奔,就表明了他们的不可靠性。

“环官”、“荣观”、“燕处”,学界的争议较多,我认为还是应该用甲本原字原义注释更为合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学子心境浮躁,眼高手低,趋利而忘义,并不是真心来帮助君王治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前来投奔。

◎坙则失本,趮则失君。

问:本句应排在章末,为什么在“若何万乘之王”句的前面注释?

答:我怀疑这句话在甲本时就被改抄在了最后。说其改抄,是因为它针对的燕处之人讲的,而不是对王讲的,移到最后就成了对万乘之王行为的总结。

坙,同经,经营天下,指前来投奔之人执掌朝政。本,自己原来的国家。坙则失本,治理新的国家就会失去效力自己祖国的机会。此强彼弱,自己服务的国家强大了,必然会削弱祖国的力量,这是学子出外求仕面临的一个矛盾。

趮,奔走他乡。君,与前句“清为趮君”同义,指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失君,失去自己的立身之本。趮则失君,重新奔走于路途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身之本。

这句话描述了奔走列国的学士的复杂心态,在祖国不受待见,效力于新主有叛国之嫌,离开这里再投新主又有违自己的最初志愿。故此句写于“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之后才符合原义。

◎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坙于天下。

问:王本:“奈何万乘之主”,将“若”写为“奈”,“王”写为“主”,原因在哪里呢?

答:王本把肯定句变成了疑问句,所以将“若”改为“奈”;将“君”解为君主,所以将“王”改为“主”,以使“君”、“主”一致。

若,这样。若何,这就是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

万乘,乃虚指。万乘之王,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凡《道德经》之“王”皆指周王,并与“天下”相呼应;诸侯王则以“侯王”称之。

以身,亲自去做。以身坙于天下,亲自去治理天下。

若何万乘之王以身坙于天下,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万乘之王要亲身去治理天下的原因。前面讲的那些求仕学子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他们是否能全身心为投奔之国君效力,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举周王亲身治国的例子,说明一个道理:作为竟强并弱时代的列国之君,又有什么理由将国运寄托于他国之人来掌控呢!由此看,人才的趋利性流动,使社会充满了活力,她对原有思想体系表现出了强烈的冲击力,也促进了战国时期各种思想体系的形成;而在得人才即得天下的战国时代,老子的顾虑虽有道理,但还是相对保守了一些。

具备相当的辎重,是实现治理天下理想的本钱。致力于太平之世,应成为奔走于列国学子的根本愿望。

这样做的学子越来越多,他们白天行进在道路上,无法失去做饭的家什和生活用具。

如果被任命为下级官员,会毫不犹豫的寻找下一个接纳之处,这就表明了他们的不可信赖。

他们如果治理这个国家,就会失去对原本国家效力;继续奔走于他国,就会失去作为自己立身之本的信誉。

这就是为什么周王要亲身治理天下的道理。

附王弼本: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杨吉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