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子,应该说是家喻户晓的。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耽,春秋末期人。老子做过周朝的史官,后周朝衰亡,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向。
“紫气东来”讲的就是关于老子的一个成语故事。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他的唯一著作《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都保存在他的著作《老子》一书中,《老子》分上下两篇,多字。因为这本书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人又称它为《道德经》。
《道德经》体现出老子以下这5点主张,也可以说是道家的精髓。
1.否认天帝支配万物
古人以为宇宙间万物都是神在统治。神就是天,它有统治万物的权威,所以人们对天帝存有敬畏心理。但老子不这么想,他否认天地的存在,他说:”天地无情无意,对于万物如同人们用草扎的狗一样,用过之后就抛弃了,没有什么爱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明万物的生长运行并没有神的意志支配。
老子否认天帝支配万物的思想,和春秋时期人们认识到的自然科学知识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当时的历学家已经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发现了木星12年一个循环的规律等等。
2.”道“是万物的本源
老子在否认天帝的存在之后,提出用“道”来解释万物的本源。他说:“道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根本,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运行着。”“道”包含万物之理,没有形状,没有声音,没有形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传说有个叫东郭子的人问老子:“你经常说的道究竟在那里呢?老子回答:“道无处不在。比如在蝼蛄和蚂蚁身上。”“怎么这样低下呢?”“在小米和稗子里面。”“怎么更加低下了呢?”“在瓦壁里面。”“岂不是愈来愈低下了么"老子说:“你要我明白告诉你道在什么地方,我只能把它说得低下,才显出道在什么地方都存在,这个‘道’不是用语言文字能说明白的。
3.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
老子还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有无相生,声音相和,难易相成,美之所以美,是因为丑的存在。这是老子学说的精髓一一辩证法思想。老子说:“祸是造成福的前提,福又含有祸的因素,福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后世有《塞翁失马》的故事,就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4.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
老子还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萌芽产生,九层高台,从一堆泥土筑起,千里远行,从脚下第一步开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反对用刑、礼、智这些东西来治理国家
与此同时,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东西来治理国家。反对重税,反对强大的兵力等。认为这些都违反无为而治的原则。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让人民满足于质朴的风俗和生活习惯。邻近各国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被后人称为道家学说。道家在我国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思想的发展,也产生过巨大影响。老子观察天地万物,社会历史新与旧,成与败,存与亡等对立物双方的变化情况,提出了许多辩证法思想。这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放射出的光辉思想火花,是值得我们特别珍视和感到骄傲的一份历史遗产。
敬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