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有关道德经被篡改经文善者不多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7/16
天津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769911.html

我相信道德经里这节经文“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是我国一两千年来很多人最不愿意看到的经文。如果按照那些传统解经的人士,非得要说是“统治阶级最不想看见的”,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只要是活着于这个世界上被物质(钱财)奴役的人都不希望世间有这八个字。因为这无异是对他们时时刻刻聚敛钱财的“审判”。还好这句话应该是出现不久,也许是一百年左右,或者几百年左右时间就被人篡改了。我估计大约在公元零年左右以后的道德经版本,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常看见的通行本已经被篡改为“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八个字。就这么一改,我认为这也应该算得上我国历史上文化领域里的最大的“公案”之一(备注:道德经里这种大的“公案”还有很多)。

对于对道德经稍微有点研究的人,都有应该知道大约在公元前年左右,老子的道德经是被后人补充和整理过的。甚至应该不是被一个人,应该是被一个团队或者组织,如同圣经的七十士译本,或者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那样,都属于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确切的证据有根据湖北郭店出土的楚简本,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第80章的提倡的“小国寡民”的主题思想和第1章的核心思想相矛盾,以及有那么巧正好是81章等等,具体的详情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想了解的人可以去参看我之前的博文“道德经并非老子一人所作”)。我只说一点,整理者也是有意凑足81章,因为我相信那个时期就已经有了这个思维观念,意思是事物的过程是充满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这种劫难(苦难)最高峰就是81个劫难,因为数字9是阿拉伯数字里最大的数字,9乘9就是81。我相信后来到了明朝的西游记也是受了这个思想的影响。孙悟空到西天去取经也是得经历81(九九八十一)劫难才算完满,或说为止、结束。再说,第81章完全是对整本道德经的思想总结,是对整本道德经的高度浓缩,如果是老子所作,我相信他不会有多此一举,或者说自揭答案。我把它比作是整本道德经的大宪章;整本的核心主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遵道为德。用我国传统上的文化语言来说就是效法天地,追求天人合一。

这节经文我相信很多人一看就明白它的意思,根本用不着我解释。我相信很多人也知道,世界里的物质,尤其是对于我们人类生存的生存物质(或叫生活资料),不是可以无限拥有的,这就好比是一个大蛋糕,你多了,那么人家就少了;他人多了,你就少了。当你对世界的资源侵占的越多的时候,就是剥夺他人资源越少的时候。在道德经第12章经文“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里,老子显然提出了,至少可以说是我国古人提出的人活着的终极意义,即“为腹”(为心灵的成长、完善;同儒家文化里的养大体;“腹”:指内心,心灵;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以为是“肚子、肚腹”的意思),而并非是完全“为目”(指完全为了吃喝住穿等等,即儒家文化里的养小体)。在道德经里有很多章,例如第1章,第71章等都提到“成圣”;成圣是人在他一生所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这个就好比我们讲的“方式和目的”的目的,而我们日常需要去获取的生活资料仅仅是为我们去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方法(手段)而已。如果我们反而在物质领域的过度获取,侵占,这就是道德经第81章所说的所谓的恶者(不善的人),当然这个所谓的恶者并非是拿刀去抢劫,或说是杀人放火的恶人,是说他在道德上的对上文所说的的缺乏或者缺失。

道德经里所说的“善”,或讲“不善”(注意,无论是道德经里,还是在宏观领域里,原本是没有恶è字,只有恶wù字;因为善的缺乏或者缺失,就是不善)是指在广义上来讲的。例如只要你乱丢垃圾,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偷工减料等等,都是属于恶。在个人的道德方面来讲,就是缺德。人缺德是为不善。道德经第2章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其不善已”,大致意思是“天下的人之所以知道某一个事物是美的,是因为有不美的事物作了对比/参照;都知道善良之所以为善良,是因为有不善良的作了对比/参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句名言“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因为光明,如果没有黑暗作为参照,我们就不知道光明是光明;反之亦是)。

我看我还是把这句经文“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确切翻译出来,不担心你们会责备我,“这岂不是藐视我的知识或者智慧吗”,因为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经文直译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不会有很多的财富,有很多财富的人必定是不善良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当今考古的或者盗墓贼的功劳,我们当今也如同之前的一两千年的古人一样,看到的是被篡改的经文,即“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对我也是一个幸运,否则在我早期的时候看到这句话“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是很有困惑的,“善良的人就不应该为某些不公正的事情辩驳,辩论,争辩了吗?”。现在我已经知道事物的逻辑性,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善良和他的争不争辩这两者是没有逻辑上的关系的,所以就从这一点上讲,可证这句经文是被后人篡改的结果。要知道,整本道德经里的经文可以说在逻辑上是非常严密的,基本上有上下文呼应,前后文关联,章与章之间的互为佐证等等,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如西方的传统文化那样具有逻辑性。有人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感性文化,而西方的是理性文化。所谓的感性,就是人跟着感觉走;理性的当然要在理(逻辑)上站得住脚。

举例说明:1、道德经第81章“圣人无积”的“无积”。什么是无积?就是指在圣人在生活资料(钱财)上不会有过多的积存(备注:道德经里面的所谓的圣人,是指在人格、道德上已经完善的人,是我们普通人的一个完美榜样,也就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效法,或者说去追求接近的人,同儒家文化里的圣人,例如儒家文化塑造出来的尧、舜、禹)。第70章经文的“被褐怀玉”,说的是圣人虽然外身穿的是粗布大褂,但是他的内心是丰富(富有)的(备注:这种富有是指在精神上的富有,即上文提到的“为腹”)。这真可谓是“金玉其中,败絮其外”。后来宋代文人苏轼有诗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被褐而怀玉”。道德经里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详述了。2、周世宗(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柴荣,是一个在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对侍臣:“……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象周世宗,可谓仁君!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君!不以无益废有益)。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是满满的惊讶,感叹历史上还有这么个伟大的人物。我想,一个连身体都想奉献给大众的人,又岂能是一个整体想着怎么积攒财宝的人呢。3、美国近代人文哲学家梭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绝对而言,财富越多,美德就越少”;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我们要知道,财富(生活资料)是属于微观物质范畴,而人的道德是属于宏观非物质范畴,两者是上下层关系,并非是左右横向平等关系。意思是说,无论怎样,财富都不可以超越人的美德,或者说凌驾于美德之上。我想其实这就是道德经经文“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之立意,或者说建立根基的地方。

总结,无论是纵跨遥远的时间,还是横跨遥远的空间。人类肯定是有来自自身的道德启示或者说警示的。当然我想这些人肯定是属于那些先知先觉的人。既然他们传达了“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这个生活伦理思想概念,我们就不应该去掩盖它,篡改它,而是应该去传扬它,让更多的人去知道它,从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想这也就是道德经第81章主旨思想所要传达的人类应当有的基本行为规范。用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的话来讲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相信这也并非是孔子一人的大同思想,应该是我们全人类的大同思想纲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