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5章天地不仁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7/26
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本章阐释天地滋生抚育万物的道理,通过“橐龠”说明道德之间的内在关系。寓圣人治世,应顺从天地。

仁:即是以他心为我心,以我心为他心;

仁心:仁心即万物,万物即仁心。

1为何“天地不仁”?

因为当时的背景是大家都在倡导“仁”,仁也就是提倡不要过度的自私,不能眼里只有自己,通俗的说就是不能只把自己当人看,也要把别人当人看。

第一层次涵义:天地不刻意为仁,不以仁为仁。从反面来理解,以仁为仁,便等同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了。

第二层次涵义:照应第38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亦与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相照应,天道地德,当然天地不仁了。天地执道施德,而非仁。故天地不仁,亦即天地具道德,天地也可以看做是道德的化身。

第三层次涵义:仁是一种主观的行为,等于以自我内心的观照为标尺,是否做到以他心为我心,以我心为他心;而天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无为状态。

为何天地须执道施德而弃仁义?因为天地是道德的化身。圣人相当于天地的化身,故圣人治世,应“以百姓为刍狗”,无为而治。

2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道化德而为天地,德化道而为天地,故天地就是道之德。

用橐龠来寓示道德之间的关系。天地之间,即道德之间,道性之“虚而不屈”,德性之“动而愈出”。

道之用即是道之动,道之动即是道之德。道体是虚空清静无为的,道之德却是“动而愈出”,生生不息,绵绵无绝而没有穷尽的。

用橐龠作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圣人该如何做到效法天地呢?

“多言”照应17章:“悠兮其贵言”,说明多谈妄做只会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数:通“速”。

守中:中,即天地之间,处于道德之间的状态,像橐龠那样,虚静无为的本真状态,当动则动,当用则用,动即是用。也即为不静不动、亦静亦动,寓义所当执,理所当为,用之当用,弃之当弃,即无我为。

往期推荐:

何为“道”

老子著述《道德经》的背景

《道德经》的篇章文旨结构

解析《道德经》的门径

作者简介丨刘运

籍贯安徽,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年创办优立教育,出版有《高中数学知识体系通讲》。个人尤尚传统文化,自行研习多年,在教育、历史、哲学、文化、科技等方面均有个人思考和见解,致力于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出发,感悟古圣先贤的真情实感,还原老祖宗思想的真实面貌。

“尊儒崇道”发布生活、工作实践感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优立刘运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