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章呼应道体之本质属性“用之不勤”,可看成对第6章的进一步阐释发挥。
本章前后两段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天地尚不能久”与“同于德者,道亦德之”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
意思就是志心于道德的人主,自然能够参照天道的运行法则,做到“希言,自然”。没有志心于道德的人主,就会失去了道德的指引,致使出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变乱危亡的局面。
1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意译:主政的君王,几乎没有什么政言、政策,才是契合天道自然的。所以狂风不会一天到晚的刮,大雨也不会一直的下,疾风骤雨都是不会持久的。
可以从反面来理解:严刑峻法,苛捐杂税,横征暴敛,“苛政猛于虎”相对立的情景就是“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呼应17章“悠兮其贵言”,契合道之“用之不勤”。也与第9章的“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等照应。
2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意译:是什么使它们(即“飘风”、“骤雨”)不能持久的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保持长久频繁使用,何况是人呢?
即天地尚“用之不勤”,尚不能用之“勤”,“而况于人乎”?寓指政治不能妄为乱为,宜自然而为,尽量“不勤”为。“勤”是一种主观行为,“不勤”就是蔽除主观。
3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意译:所以说志心于道的人,自然会参照道的运行法则向道看齐来指导实践(或自然实践于道);志心于德的人,自然会参照德的运行法则来要求规范自己指导实践;没有志心于道德的人,自然也会失去道德的指引,其作为也自然是离道失德的。
4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意译:志心于德的人,(因为德是道之相,是道的幻化)道自然会指引着德使之契合道;离弃道德的人,自然失去了道的指引。(得不到道的指引)政治就无法取信于民,就会有很多百姓不信任君王。
往期必读:
何为“道”
老子著述《道德经》的背景
《道德经》的篇章文旨结构
解析《道德经》的门径
作者简介丨刘运
籍贯安徽,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年创办优立教育,出版有《高中数学知识体系通讲》。个人尤尚传统文化,自行研习多年,在教育、历史、哲学、文化、科技等方面均有个人思考和见解,致力于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出发,感悟古圣先贤的真情实感,还原老祖宗思想的真实面貌。
“尊儒崇道”发布生活、工作实践感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优立刘运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