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突破和改变几大常规思维概念四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5
北京市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最专业的是哪 http://www.luohongxia.com/bdfjt/bdfhl/32.html

13、知识与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理论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从老师,从他人那里听来的;这些知识只是存储在我们的大脑里,如同是没有签过字的支票,只能满足于我们自己的自我陶醉或者自高自大,实质上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何况里面有大量的伪知,这些伪知恰恰是危害我们的主要因素。只有经过实践的知识,这个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过滤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财富,才是对我们有益的。经过实践了的知识就从大脑转入(存储在)心灵了。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张载提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的伟大见解,就是因为他知道传统文化中存在有伪知的成分。在西方大思想家,哲学家笛卡尔也提出“知识(需要)过滤”的思想主张,并自己躬身力行。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躬行”就是践行我们的理论知识。

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里面的糟粕成分(台湾学者柏杨的“酱缸文化”里的糟粕;胡适的“扒粪”的使命就是去除传统文化里的糟粕),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这些“作伪”的部分,就不可能是精华的成分了。同时他也指出“四书五经,固是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淘炼而已。”意思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同当代某些有识之士提出“回归经典,重建经学”的主张的需要表达的意思相同。

知识必须是先成为自己的(指已经实践过的知识),然后才能供应他人。被誉为美国孔子的思想家爱默生就说过相似的话“我们必须是我们自己的,然后才能成为别人的。”其实孟子在这一点上更是一针见血,他总结出人的几个劣根性,其中之一就是人“好为人师”,因为搬用(贩卖)理论知识教导他人,往往容易造成“误人子弟”的后果。

14、物质(身体)与精神(心灵,心智):

(关联后面的主题“道德经中的“腹”(心)之思想)

人有身体与心灵(精神,精神是人内在的心灵的外在反应或者表现)两大层面(部分),因为身体是属于物质,故身体层面也称物质层面。毋庸置疑,老子可以说是我国的心学之祖,道德经第12章“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的“腹”,就是指人的内心,也就是心灵;而“目”指外在的一切物质,包括身体,同孔子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的“色”字之广义(备注:这句话是他的弟子记录的;有关“腹”与“色”的详论请参见以前的主题“道德经里的“目”与儒家文化里的“色””之论述)。之后就是孟子,他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指人把自己的心弄丢了;人一旦失去了心灵的指导,人岂能求知上进?),以及提出“尽心知性”(区别佛教文化的“明心见性”;人先需尽心,才可以明心,才可以见性,也就是知性)的思想。再后来就是南宋陆九渊的“发明本心(亦称“简易功夫”),“心即是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明代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良心”即是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是理”的思想主张)。清初画家石涛主张“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思想,这当是一个划破时代的一个伟大的思想见解。因为他显然知道,每个人的心灵有其独特之处,同我国古语“万物各尽其性(器)”的“性”之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遵循自己的独特而不要仿效他人。当代新儒家创始人熊十力总结出“革政不如革心”的思想主张,显然他知道我们革命于物质层面容易,而革命于心灵层面甚难(因人的软弱性,喜欢弃难从易),故有前国民党主席林森提出了“仁心毅力”四个字用以概括对人一生可谓是最重要的两件事(点),也就是仁爱之心和毅力之心(恒心)对于人的重要性。

西方人曾这样评价中国人:“活着的时间里,中国人浑浑噩噩的浪费生命,仿佛生命永远不会终结,然而当死亡来临时,中国人往往撕心裂肺地哭号,仿佛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诚如这句话说的那样“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例子:舍得。先舍后得;一舍就得;舍大得大,舍小得小。注意,人的“得”有两个方面,即在钱财方面之得和在心灵方面之得。对于不重视自己心灵的人来说,只会注重在钱财方面的所得。例如道德经第81章“圣人无积,既以(原文当是自己的“己”字之错)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既:竭尽,穷尽,同楚简本第35章的“既;为(wèi):帮助)所讲的。结论是如果我们不区分物质和心灵(生命),那么就会让我们难以正确解释我国的许多古语。典型的例子还有印度泰戈尔的名言“我们只有失去(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另外,“杨朱哭歧途”就是说人在走向生命的最终归宿的路途中也会有歧途的,虽然路途的方式有千千万万,但是歧途是让人无法走到那个唯一的终点的,所以才有杨朱为这些误入歧途的人哭泣。注意,我们需要知道“殊途同归”里的“殊途”和“歧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15、天天向上(活到老,学到老):

学校的课堂的后面都会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字,我相信这八个字不是乱取和乱放的,其中是有非常之道理的。道德经第71章“知不知,尚(上)矣;不知不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的“上”和“病”(疾病,问题,注意人有身体上疾病和心灵/精神上的疾病);弟子规有“有余力,则学文...功夫到,滞塞通...”;我国古语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脑,心灵和人的身体一样,不开动就会朽坏。体育运动属于身体运动(同样也是“活到老,运动到老”),而求知向上是属于精神(心灵,心智)运动。古拉丁格言“健全的心灵(精神)寓于强健的体魄”。有一天在某个拉面店和一个年轻伙计聊天,他说过我们那地方的老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脑血栓,脑痴呆这样的大疾病,他相信原因就是那些老人经常做礼拜的原因(需要屈膝和诵读经文等)。哲学上也有“用进废退”的原则(法则)。

补充道德经第71章的释文(意释),“一个总想探求未知的人,就是一个追求上进的人;一个明知道有未知的问题也不想去弄明白的人,这种现象就如同人的身体患有疾病是一样的。唯有人知道患有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人才可以不会有这种问题产生。所以圣人身上不会有这种不好学习,不好进步的疾患,是因为他非常清楚这一点”。

16、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思想者:

人是具有思想,情感,意志的动物,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人类具有思想和意志才有别于低级动物。思考就是思想,思想就是思考,或者说思想是人思考或者认知(事物)的结果(既产生真知,也会产生谬论,或者两者都有)。每个人都有思想,每个人都是一个思想者,一个卓越的思想者就成为一个思想家了。思想并非是某些伟人的专属,也并非是什么“高大尚”,我们也不必对思想这两个字高深莫测。孟子曾经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指代表至高德行之人;注意人的德行和他的思想两者之间有密切的,或者说逻辑上的关系),人在成为尧舜之前,必先成为一个卓越的思想者(家),或者孟子的话也等于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思想者”。法国思想家和数学家帕斯卡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相信这是对上述的最好的注释。

佛教文化里的“佛”字就是“觉悟者”的意思,就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人,其义同我国古代以及古希腊的“智者”。无论是东方的“冥思”,还是西方的“沉思”,抑或是印度的“觉悟”,都可见思想对于人或者人类的重要性。黑格尔论人的思想就一针见血,“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言外之意,人的思想和人的直立(从头到脚),是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法国巴尔扎克也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思想之重要性:人的思想影响(左右)人的思维观念,人的思维观念又影响(左右)人的行为,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之向善或者向恶全在于他的思想所导致。人的思想之真知部分就成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断地走向完善之路程中的一盏引路灯(明灯),反之,其谬论思想就会使他产生错误的思维观念,导致错误的行为以及产生不良的恶性结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