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老子关于认识的对象和认识方法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9/4
了解下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58239.html

老子认识世界,从对周围自然的研究开始,直至深入到宇宙的本体;立足于实际物质的变化,上升到对天道精神的追求;从生命运动的视点,看待世界万物的存在。老子始终把天道运行的玄之又玄与生命演化的微和妙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要求达到“微妙玄通”。

1.对客观存在的基本认识

识状,认识自然现象,首先从状的层次开始,所谓的“状”就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基本的差别和比较。

取象,所谓的“象”,就是中国文化的智慧性的比类取象。须从基本现象中观察,从基本矛盾上着眼,从基本事物中提取。既有静止的观察对象,运动中的观察角度,天地万物的内在联系,更有对于时空演变的观察,这样就全面而具体。

2.对立统一的观点

自然界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统一的事物内体现相反相成的原则,如:大小、多少、高下、远近、重轻、静躁、寒热、黑白、雌雄、正反等。

引申到人类社会,社会现象同样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如:美丑、善恶、强弱、利害、祸福、荣辱、是非、难易等。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4]所有事物都属于“道冲”的阴阳关系,阴阳的关系存在着相互依存及相反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在互相依存的双方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根据。根据一方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推论出另一方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了阴的特点也就可以推论出阳的特点,即由此及彼原则。

既然宇宙生成后的空间存在“迎之可见其首,随之可见其后”的状态,那么宇宙发生之初就会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状态。正因为目前存在“有状之状,有物之象”的宇宙现世,那么之前就一定存在过“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宇宙前世。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实有中见虚无,从虚空中见实用。通过对具体器皿和实在房屋的这种认识,进而认识到其它事物同样存在着实有和虚无、为利和为用的两面性。这是认识的进步、应用的拓展,得出了更加理性的结论。

3.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逻辑思维

(1)曲则全,是公式的引进和应用,是认识问题的动态视角,一定角度之弯曲的连续延伸,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这就是曲则全。

(2)枉则直,螺旋形前进的周行而不殆,连续“曲则全”的时空演进,从宏观角度观察到的不是简单的圆形,而是一个延长的直线,就是“枉则直”。

“曲则全”与“枉则直”的运行呈现纵和横的两种角度,体现了三维运动。在宇宙运行某一个时间点的横断面上,观察到的是圆周平面运动;而在时空运行的长河之中,体现为延伸的直线。连续“曲则全”的时空演进就是“枉则直”。

这就是道之运行的“常道”与“非常道”,“曲则全”体现了常道的特点及其意义,“枉则直”体现了非常道的特点及其意义。

4.运用已有的理论来认识未知的世界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当人们认识了常道和非常道,进而把“常道”和世间万物的个体差别的“微”联系在一起,把“非常道”和世间万物的生命进程之“妙”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发现了道与生命的内在联系,也就得到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对宇宙的认识是这样,对社会的认识也是这样。观察中有认识,认识中有总结,总结中又有认识,“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参见《老子天道论》)

肖起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0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