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丰摄于北京大学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此前看到一篇文章分析老子为何骑牛西行。觉得分析得很到位。可惜忘了作者是谁了。
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图书馆出现,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既然做了图书馆馆长,老子就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古代典籍。老子从古代典籍中发现,他的先人们过的是游牧的生活:每天吃多少鱼,就打多少鱼;吃多少果子,就摘多少果子;每天只工作一两个小时;那时候的生活是惬意的,逍遥的。
可是到了老子的时代,中国进入了农业时代。农业时代,人们整天劳作,不得闲。部分人的粮食有了剩余,于是就有了私有制和阶级,于是就有了战争和剥削。
老子发现事情不妙,于是就有了想离开农业社会到游牧社会生活的想法。老子骑牛西行,就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他要离开这个农业社会,回到祖先的游牧时代,过小国寡民的生活。
《道德经》中讲的“道”实际上就是反对农业社会、崇尚游牧社会的理想。
往期回顾
《道德经》浅释(一):道,可道,非恒道也
《道德经》浅释(二):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浅释(三):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浅释(四):和光同尘
《道德经》浅释(五):天地不仁
《道德经》浅释(六):谷神不死
《道德经》浅释(七):天长地久
《道德经》浅释(八):上善若水
《道德经》浅释(九):功成身退
《道德经》浅释(一〇):抱一
《道德经》浅释(一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浅释(一二):为腹不为目
《道德经》浅释(一三):宠辱不惊
《道德经》浅释(一四):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德经》浅释(一五):满招损,谦受益
《道德经》浅释(一六):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浅释(一七):太上,不知有之
《道德经》浅释(一八):智慧出,有大伪
《道德经》浅释(一九):抱朴
《道德经》浅释(二〇):我独异于人
《道德经》浅释(二一):恍惚
《道德经》浅释(二二):委曲求全
《道德经》浅释(二三):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道德经》浅释(二四):自伐者无功
《道德经》浅释(二五):道法自然
《道德经》浅释(二六):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道德经》浅释(二八):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道德经》浅释(二九):知白守黑
《道德经》浅释(三〇):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道德经》浅释(三一):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道德经》浅释(三二):不得已而用兵
《道德经》浅释(三三):朴
《道德经》浅释(三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浅释(三五):功成而不有
译文参考资料:
佚名.豆瓣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