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之东
《道德经》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儒学典籍。为什么这么说?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儒学。
一般意义上谈及儒学,指的是儒家思想,源于周朝甚至更远的中华民族祖先,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经验和理性结晶。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发扬光大,并产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显学分支,其中墨子趋向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实践,而孔子则倾向于对社会科学、社会伦理的研究和实践,设想一下如果这两个方向都能正常走下去,那时至今日中华文明将会是何等璀璨夺目。
焚书坑儒完全破坏了学术思想研究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践则将儒学思想异化成儒术儒教,使之与权力紧密交媾在一起,完全变成了一种统治工具,而墨家等学说的生存空间则被挤压殆尽,几近绝迹。
世界上不存在不被异化的思想。儒学思想基础中对“道”的完全遵循,与对天地、天子、皇帝和士大夫阶级的遵循一拍即合,统治阶级对此如获至宝,将“遵道建德”变成了“君权神授”,因而儒学被异化几乎是一种必然。
于是,儒术与权术的结合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也使得大部分人认为异化而成的儒术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一提及儒学,反映在内心的实际是儒术的种种。这种异化,宋明理学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顶峰。期间虽然有陆王心学的绝地反击,试图将儒学拉回它原本的样子,但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最终并没有使社会产生实质改变,无法力挽狂澜,只能徒呼负负。
五四运动时期,这种被异化的儒术终于遭遇了被颠覆的命运。在新文化运动者眼里,孔孟之道是对人身的约束,是君权对个体权利的侵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阻碍,儒学成为谶纬之学而被全盘否定。只是新文化运动者没有想到的是,真正的儒学在矫枉过正到另一个极端中被再次异化,在一次又一次的明珠蒙尘中,没有人再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