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君子有修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够遵从内心的道德标准。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品行端正。做人要谦虚,即使有美德、有功劳,也要谦虚,不可炫耀。
第二句: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养天地浩然正气,行光明磊落之事。
大丈夫大丈夫要顶天立地,做事要光明磊落,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持初心、此心光明。
第三句:克己、慎独、守心、明性,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要求别人的心要求自己,用宽容自己的心宽容别人,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个人对这段话的欣赏与思考如下
非常优美并富有哲理的一段话,但是又觉得无从下手,这里需要重点理解的是君子要遵守的道德标准什么?如果自己遵循的道德标准都不符合逻辑,那么自认为遵循了,但事实结果甚至是走向了极端。
比如罪犯并不觉得自己侵害了他人;比如大众所认为的坏人,在坏人本人的认识中,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邪教的人在做出危害自己或者他人生命的行为时也觉得自己是遵循自己的内心了,等等。
那究竟什么是真实的道德标准呢?这就需要提及道德二字的出处,道德出于老子的道德经,“道”讲的是自然万物运行的原理也叫作规律;德讲的是遵循道的规律来行事最后有所获取。
道德所以想成为有修养的人,也就是古人讲的君子,必须要参透自然万物运行的原理,参透人性,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事物发展的关键点。
理解了君子的标准,才能成为君子。“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指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过程,也是修为的一种境界,君子想表面没有过错,就必须从看不见的细微处下慎独功夫。
参透了万事规律:
懂得了人性的规律、心中自然也就有了行事标准,处事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因为可以很好的把握住度,既不伤害别人,也不委屈自己,彼此都各取所需,不容易被情绪困扰,更不容易产生大的矛盾、纠纷、争执等。当然这里面也不是一味地忍让,更不是一味地刚强,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去转化,此消彼长,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懂得了自然规律,心中也就有了劳作的标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错失时机,五谷杂粮就不会断绝,家里就会有剩余的粮食!在没有大棚的年代,尊重自然种植规律,就会有所收获,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结果、复盘缺一不可!
如何去参透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呢?
圣经有言,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其实古人早有总结,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在人生的旅途中,小编重点读三类书:
阅文字之书:可以纵观历史,以史为鉴,知盛衰;从而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阅心灵之书:可以读懂自己,通晓万物,知真相;从而把握住人性根源的实质!
阅无字天书:自己好坏经历,独一无二,知宝藏。从而洞悉自身习惯好恶由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