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太上,不知有之
我们知道《道德经》很大程度上是老子讲给统治者的,并且告诉统治者应该怎样统治老百姓的。
虽然说老百姓许多时候并没有必要去思考怎样统治别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难免常常就建立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基础之上。当然这种形式许多时候都是以无意识的状态而呈现。这也告诉我们,老子《道德经》中的许多讲法也适合于平日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字面的意思其实也不难理解:“最好的统治者,大家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级的统治者,大家感到他的亲近并且有许多美好的声誉;再次一等的统治者,大家都敬畏他;再次一等的统治者,虽然统治着人们,但是大家都污蔑反对他。”
同样,人与人的交往,有时,某些人的存在就像空气一样,但是他却能因缘而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想法;次一等的交往,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好人;再次一等的交往,大家都畏惧他,他也通过这种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再次一等的交往,大家都看不起他、蔑视他。
这些都不难理解,但是难以理解的是怎样才能做到让自己如同空气般的存在,却能达到我们自身生存的目的?
有些人也许会说,顺从自然规律就是呗。但是一句顺从规律说起来简单,可是具体做起来说却是非常的艰难。
其实,在这里老子讲到了统治者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领导者并不在于表现自己的才能,而是能够做到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众人的才能,但是自己的地位却又能因势而不倒。
02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虽然大家都羡慕的是最高明的管理或者交往的办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太上”的境界的。因为这并不仅仅需要智慧,还需要人对自己的欲念和言行收放自如。所以,那不仅是如何做的智慧,同时也是清净无为的一种修养。
可能我们现今更多的人期盼的反而是“亲而誉之”。可是如何做才能使众人“亲而誉之”,这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要知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走到一起主要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利;一个是道义。但是道义又是利益分配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根本上还是讲利。
既然人类的社会的主导都是利,所以要想赢得大家的亲近和赞誉,我们需要做的主要就是给大家带来利。但是要想没有众人的诋毁,无非就是不能触犯任何人的利,哪怕是名誉。
对于这种人来说,他自然需要付出,需要奉献。当然,这也是这类领导者能力的表现。
可是,为什么这么好的事情,老子却说这类的统治者却是次一等的统治者呢?其实深思,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渴求他人亲近的人,必然需要对部分人亲近,而不是所有人亲近,不然绝对达不到亲近的效果。既然是部分的,有人亲近,就会有人厌恶。
同理,期盼他人赞誉的人难免会给人一种工作图其表面之感,虽然有人赞誉,也难免有人诋毁。
所以,这些都潜藏着危险,并不是老子所谈的至善至美的道。
进一层,“其次,畏之。”采取利益聚合的手段,刑法的手段进行管理;“其次,侮之。”这点就不必多说,因为那可是失去自己相应人格的最坏趋势。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4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