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每天一句道德经上仁为之无以为上义为之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5/5/25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372.html

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今天我们讨论仁和义。在《道德经》的语境中,仁和义并不值得提倡。《道德经》中,除了此处,还有两处提到仁,一次提到义。“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大道废,有仁义”,主张“绝仁弃义。”那么仁和义到底是什么呢?

在历代的典籍中,对于仁最普遍的认识来自于《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所以仁的本义被认为是对人友善、相亲,例如行仁政。然而,论语中除了回答樊迟,孔子还对不同的人给出了对于仁的不同定义。这种教育方法也是孔子教学的特点。也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义字,孔子也做出过不同的解释。总结起来,仁字更强调思想,义字更强调行动。义字的古字形像一个带锯齿的长柄兵器,这种兵器是仪典上的礼器,“义”字的本义是威仪、礼仪。所以从义字的来源看,也说明了义是一种可见的行为。

孔子是一名虔诚的悟道者,他参悟天道之后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以义为核心的儒家行为典范。然而,仁的思想只是一家之言,而不是道本身,已经加入了个人的想法。就如同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也要确认,你说的是事实还是你的观点。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仁的思想已经偏离了道本身,因此不是无为,而是有为,但因为这个学说自成体系,能够灵活应对各种问题,所以并不教条。孔子曾经评价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柳下惠等几位贤者的行为,然后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我跟他们不同,我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而义则是从书本上学习仁的思想,在行为上按照孔圣人的话执行,属于这个境界的有后世的儒生,只会照搬儒家经典。

这就是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道德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25.32购买

《道德经》逐句解读第三十八章道家眼中的德仁义礼

每天一句《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43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