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看到关于法治的影视都会听到一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能我们一直在想,这是从何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层含义,是否对应的是“人在做,天在看”这样的观点,是否是古代的一种神论。其实他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句话出处的原文,看看老子是如何阐述他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看法。
老子的《道德经》中原文: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敢且胆大妄为就容易招致杀身之祸,勇敢而不逞强就可以保全性命。这两种勇的表现,一个得利,一个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其中是什么原因?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从容却善于安排丑化,苍天所布下的法网广大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在这里,老子以“勇”字,自然地道出了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是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将无为提升到生死存亡的高度,他告诫人们应该把握好“勇”的度,只有这样才不会招致杀身之祸。
春秋时期,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形势,晋平公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大家都有些醉,范昭借着酒劲儿向齐景公说:“大王,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齐景公对左右的人说:“把酒倒在寡人的酒杯里拿去。”范昭接过一饮而尽。晏婴看到后,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给大王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上,君臣各用各的酒杯。范昭故意违反礼节就是要试探齐国君臣的反应,但被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最佳时机,我试探了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这样去打,绝对没有必胜的把握。这就是折冲樽俎典故的由来。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
晏婴没有和范昭发生冲突,也没有用武力威逼范昭,只是用换酒杯的方式告诉晋国大夫,齐国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意图,如果真的发生战争,齐国不是那么容易就范的。于是,一场战争就消失在无形之中。我们也看出了晏婴高超的外交手段。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有勇有谋,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和客户斡旋,解决问题,为公司和个人争取利益,在生活中也是,遇到凶险的事情也能机智地解决化险为夷。如果只是匹夫之勇,说不定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招致更多的麻烦。
当然我们从字面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也代表老子遵循自然大道,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循环和规律的,就算你做了坏事,也会被追踪到。可能听起来有点像佛教的因果报应。但是我们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同样也要相信所有的坏人最终都不会有好的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4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