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45章
老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以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我国的道教历史中,他被尊称为“道教始祖”。他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上善若水”等哲学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他写的《道德经》也成为了西方社会在印刷数量上仅次于《圣经》的经典哲学书籍。
今天为了更好地认识老子的哲学,哲学诗画特意为你整理了其中的一个核心点——清静为天下正(正道),一起来学习,践行。
1.人性正道
老子所谓的“正道”,既指人性之道,又指清静之道,这种清净之道能使天下安定,回归自然朴实,让人性人心得以回归本真本原,是可供世人垂范的正直之道。正道内敛其中,并不外显,正道之言说出来就好像相反的一样。这就是老子的“正道”观。
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辩证的特征,他的伦理哲学具有自然特征,经历了千年,现在看又有些趋向于现代的宇宙伦理学模式。老子的正道思想以人性为基点,解决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问题,形成了其朴素的人学观,是真正的人性的道德。
很多学者指出,现代文明带给人类的不仅是繁荣和幸福,还有痛苦和烦恼,以及环境的日益破坏、资源的消耗枯竭。生活在二十和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亲身感受到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人口剧增、食品卫生等社会问题造成的苦恼,之后才开始真正发现和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救世作用。
2,清静正道
据《史记》记载,老子所处的时代在周朝末期,司马迁认为老子做过周守藏室使(图书管理员),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见周日益衰败,于是离去。也有学者提出老子与孔子同时代,或晚于孔子的说法,或认为史书记载的太史儋就是老子。但从总体上来看,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宏观上来看,属于社会转型时期,这点大家都是认可的。对此,孔子寄希望于恢复周礼,而老子则提出无为而治,清静之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德经》第37章
老子提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里的“正”表示的是“安定”的意思。老子认为道是顺其自然的,如果统治者遵守“不妄为”原则,那么万物将自我化育生长。当贪欲萌生时,老子说“镇之以无名之朴”,意思是把这种贪欲和妄为扶正,回归本来,就可以解决人性矛盾。老子认为顺应道,可以使贪欲之心得以安定清静,回归正道,一句话概之,回到清静本心,让天下正气十足。
老子的“正道”秉承了“无为而无不为”原则,致虚守静,最终使人心得以安宁,欲望得以调伏。因此,生活中我们应常保清静淳朴之心,使奢靡贪婪之欲得以安定,顺应自然,不干扰人的自我自然发展。保持清静,天下安定,方为正道。清静无为,则可垂范天下,以正人心。从时空及人的多元发展角度看,这是一种超高的做人做事的内敛人格。
在历史上的每一个社会转型时期,都会出现新旧伦理道德并存之现象。旧的道德趋于瓦解,新的道德尚未成熟,正是万物初开、思想混沌、道德不清的状态。这导致了道德标准的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混乱。由此产生了道德虚无论,以及信仰危机。到了现代社会,就是道德偏见蔓延,以至于道德乏力,人们对金钱趋之若鹜,对道德和良知不闻不问,造成社会对道德的认同度下降,道德调控的能力被弱化,因此产生道德滑坡,人性丧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就是人性堕落,欲望增多,贪婪无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自私。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老子提出的“清静为天下正”的观点,可以有效的改善我们的人心,改变我们的道德意识,同时也彰显对人这一终极发展目标的关怀。
3,以正治心
老子认为人心可以自生、自化、自成,这种顺其自然的人性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我无为,而民白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现代社会,为何会有那么多道德滑坡或违背良知底线的事情?在老子看来,就是因为“忌讳”、“利器”、“伎巧”、“法令”“规则”“短视”“杂欲”之多,才导致了社会混乱,人心不古。由此老子认为我们应该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之正道,方可使人心“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整日奢靡纵欲,沉迷于声色之乐,人的心灵就会迷茫困顿,会受到欲望的干扰,也就谈不上拥有清醒的道德认知和精神修为。因此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现代人在商业和利益的熏陶下,很多都偏离了本心,变得连自己都不太认识自己,见利忘义,重钱轻情,一味地追求个人私欲,不顾及他人感受和整体利益,这是我们社会发展和人性跃升的过程中所急需解决的时代问题。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许多利益关系或利益矛盾,乃至家族中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些关系与矛盾若协调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阻碍人的全面跃升和提高。所以我们必须要正其心,诚其意,然后才能格物致知,达到人性的和谐与生活的幸福。
4,正言若反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正言若反”的观点,认为正道说出来就好像是相反的一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都是老子提出的“正言若反”之思想。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
何为“正言若反”?即在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并从肯定其否定的方面着手,以保存对肯定的肯定。黑格尔在评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维时说:“理性在他物中认识到此物。认识到在此物中包含着此物的对方。”老子的“正言若反”,同样也体现了这种辩证统一之思想。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第43章
如何辩证地看待正与反?真正坚韧的事物并不外显出它的强大,水至柔却能克刚,事物的正道往往表现出与其相反的样子,并且正反两面互相蕴含其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大的正直好像弯曲,大的智慧好像愚笨,聪明的说话好像木讷。老子的“正道”观认为,正道的本质显现出的往往是与其相反的形式。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额。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41章
由此可见,老子的“正道”并不张扬其外,而是内敛其中的,保持“道隐无名”的至虚状态。这与“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一样。现象与本质之间可以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蕴含,相互渗透的。
由此推及道德修养层面,我们要崇尚内在道德品质与朴实无华的外在表现的相对统一。这也是老子“贵柔守雌”的表现,将之落实到人的“德性”层面,就成为一种伦理要求。人的道德也应该像“天道”一样深邃内敛、冲虚含藏。人应该收敛自己的锋芒,做到不干扰他人、不攀比、不争胜,静心做自己,与自己和他人都和谐相处,以此来化解人性矛盾。这正是老子超高人生境界和超高哲理思想的现实生活运用。
结语: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足,人的精神信仰和社会的道德信仰都出现了不少问题,社会道德乏力、道德滑坡现象层出不穷。中国社会正面临急剧的转型,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冲突、精神空虚信仰危机等,这些都对当代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着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和该表。
老子“清静为天下正”的正道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道德信仰的内涵,填补了现代社会道德的漏洞,缓解了现代人的精神和信仰危机,给我们的未来道德建设指明了“大道”之方向。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清静自己,正气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4400.html